類化(generalization)
類化(generalization)
類化是指將相似的事物、概念或事件歸納到一個共同的類別或範疇中。
類化是認知心理學中的基本過程,也是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通過類化,人們可以有效地處理和組織信息,學習者可以將新的知識和技能與既有的知識和經驗相關聯,將其歸納到適當的類別中,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學習內容。
類化原則
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舊有經驗,以幫助他們理解新的知識和技能。透過運用舉例、比喻等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新的內容與他們既有的知識聯繫起來,以便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類化能力
是指人們將已有的知識或經驗應用於新情境或新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等方式來實現。教師可以通過創造不同的學習經驗和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開發和加強類化能力。對於智能障礙者等具有類化能力較弱特質的學生,教師需要針對他們的學習需求和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幫助他們提高類化能力和學習效果。
類化作用
是指人們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用於新的情況之中,以快速且有效地處理信息。
例如,觀光客的愉快住宿經驗成為他們對同等級飯店的期待的基礎,這是一種基於已有經驗的反應類化,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學習和思考方式。
Warren(1985)將類化分為刺激類化和反應類化兩種
一.刺激類化:
是指人們根據刺激之間的相似性來分類和歸納信息。
這種類型的類化可能是非常強烈和自動化的反應,但有時也可能導致錯誤的判斷和過度廣泛的結果。
例如,如果一個人曾經被狗咬過,他可能會開始害怕所有的狗,甚至連看到貓都會害怕。
二.反應類化:
是指基於一個類別的實際成員(示範)來歸納這個類別,人們根據所有已知的示範來形成對該類別的理解。
這種類型的類化可以幫助人們處理新的信息和經驗,但也可能導致狹隘的觀點和過度一般化的結果。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只看過某種品種的狗,他可能會認為所有狗都長得像這種品種的狗。
反應類化又分為兩種:原型類化和示範類化
..1.原型類化:基於一個類別的典型成員(原型)來歸納這個類別,這個原型包含了該類別的共同特徵,並且在人們的認知中佔據了比其他成員更重要的地位。
....例如,當人們想到“鳥”這個概念時,他們往往會想到鳥的原型,比如麻雀或鴿子。
....例如,一歲半的安安將四隻腳的動物一概稱作「狗狗」,於是其他類似的動物也被她視為「狗狗」。
..2.示範類化:基於一個類別的實際成員(示範)來歸納這個類別,人們根據所有已知的示範來形成對該類別的理解。
....例如,當人們想到“鳥”這個概念時,他們可能會想到他們曾經看到的鳥的具體種類,如鴉、老鷹或孔雀等。
..3.理論類化:基於一個理論或模型來歸納一個類別,人們根據先前的知識和理論來形成對該類別的理解。
....例如,當人們想到“鳥”這個概念時,他們可能會基於鳥的分類學來形成對該類別的理解,並按照分類學的鳥類分類來區分鳥的種類。
以上是對類化的重點整理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影片內容
類化:認知與學習的橋梁(generalization)
在人類的學習與認知過程中,有一個不斷發生卻容易被忽略的心理現象,那就是「類化」(generalization)。它就像是大腦裡的組織員,幫我們把生活中繁雜的資訊、經驗、概念整理分類,使我們不需要每次遇到新事物都從零開始學起。
一、什麼是「類化」?
「類化」是指人們將具有相似特徵的事物歸納到同一類別的過程。它不只是簡單的分類,而是人類認知系統用來儲存與擴展知識的一種策略。當我們在學習中遇到新知識時,我們會自動搜尋記憶中相似的經驗或概念,把新資訊「放進」相對應的知識架構中。這樣的能力,讓我們可以迅速理解新事物、做出預測,甚至採取行動。
舉例來說,當我們學會「椅子」這個詞後,即使遇到從沒看過的造型奇特的椅子,我們也能認出它是椅子、知道該怎麼坐。這種從舊經驗推論新情境的能力,就是類化在發揮作用。
二、類化的學術基礎與心理學分類
根據Warren(1985)的研究,類化主要可以分為刺激類化與反應類化兩大類。這兩類代表了我們對「外界刺激」與「內在反應」進行歸納與擴展的不同方式。
(一)刺激類化:當感官反應過度延伸
所謂刺激類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是指人們根據外部刺激之間的相似性,將一種經驗延伸到另一個相似的刺激上。
這個現象常見於動物與人類的學習中,尤其在情緒反應上特別明顯。例如:一個人曾經被黑色大型犬咬傷,日後即使看到其他品種的狗、甚至是大小類似的貓,都可能產生害怕的情緒反應。這種從單一經驗擴散到其他類似情境的過程,就是刺激類化。
刺激類化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快速對新環境做出判斷,提高生存效率;但壞處是也可能導致誤判與偏見,甚至產生不必要的焦慮或錯誤聯想。
(二)反應類化:從經驗建構知識架構
反應類化(response generalization)則是根據個體自身的認知經驗、已知的示範,去歸納出整個類別的特性,進而指導新的反應或行為。
反應類化的運作比刺激類化更具建構性與主動性,它是學習中內部知識結構形成的核心機制。Warren進一步將反應類化細分為三種形式:原型類化、示範類化與理論類化,以下逐一說明。
1. 原型類化:概念中心的代表者
(1)原型類化(prototype generalization)是指人們根據一個類別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來理解整個類別。這個原型具有該類別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特徵。
(2)舉個例子,我們一想到「鳥」,腦中最先浮現的可能是麻雀或鴿子,而不是鴕鳥或企鵝。為什麼?因為麻雀與鴿子符合我們對「鳥」的典型印象:會飛、有羽毛、有喙、會叫。這種典型就是原型。
(3)這種類化方式讓我們能快速辨識世界中的事物,但也容易讓我們**忽略「非典型成員」**的存在,例如不會飛的鳥或造型奇特的椅子。
2. 示範類化:經驗的集體記憶
(1)示範類化(exemplar generalization)是建立在一連串「實際經驗」上的類化。也就是說,人們根據過去遇到過的實際例子,來形成對一個類別的理解。
(2)以「狗」為例,一個孩子若從小接觸的狗都是黃金獵犬和柯基,他對「狗」的認知可能就限縮在這幾個品種上。當他遇到一隻髒兮兮、長相兇惡的狗時,可能會覺得「這不是狗」。
(3)這種類化方式雖然具體、接地氣,但也可能導致觀點狹隘,甚至形成刻板印象,阻礙對新經驗的接納。
3. 理論類化:用理性建構知識地圖
(1)理論類化(theory-based generalization)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類化方式,依靠的是抽象的理論、分類學或知識結構來理解世界。
(2)當我們學會「哺乳動物」這個概念後,即使從沒見過樹懶,也能根據「胎生、有毛髮、哺乳」等特徵判斷它是哺乳類。這就是運用已知理論框架來進行類化的結果。
(3)理論類化幫助我們在不熟悉的領域迅速理解事物,適用於學術研究、科學分類,也被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與教育科技中。但這種方式也依賴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基礎,對初學者來說較具挑戰性。
三、類化在學習與教育中的應用
類化不是抽象的理論,它實際上在學校教育、語言學習、技能訓練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語言學習:孩子學會「走」之後,很快就能說出「跑、跳、飛」這些動詞,因為他們掌握了「動作」這個概念群,開始進行語言類化。
2.科學學習:學生學會了「酸鹼中和」的原理後,能將這個概念應用到鹽類形成、胃酸中和等多個情境中。
3.數學學習:孩子從2+2=4的例子中,逐步學會加法的原理,進而能處理更複雜的算式。
4.人工智慧:現代機器學習中的「分類模型訓練」其實就是一種反應類化,模型根據大量的訓練樣本來預測新資料的分類。
四、類化的潛在風險與反思
儘管類化是一種認知上的捷徑,但它也潛藏許多風險,尤其是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會導致錯誤判斷與偏見。例如:
1.小孩因為曾在醫院被打針而害怕所有穿白衣的人(甚至是廚師或牙醫);
2.學生認為只要會考試就代表學會了該科目;
3.成人將一兩次的交往失敗經驗類化為「愛情都不可靠」。
這些情況都提醒我們,類化需要配合「差異化思考」(discrimination)與「反思性判斷」,才能達到真正的知識深化與成長。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