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林納(Larry Greiner)組織成長模型
貴林納(Larry Greiner)組織成長模型
貴林納(Greiner)提出組織成長階段理論(Stage Theory),出自「隨著組織的成長而進化和革命」(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並於1972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
認為在動態環境中,企業必須提升其維持生存與繁榮的能力,認為在動態環境中,企業必須提升其維持生存與繁榮的能力,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經歷以下五個成長階段:
1.創業階段
(1)領導危機:組織成員漸多、業務複雜,面臨管理組織的挑戰。
(2)解除領導危機成長靠指揮命令。
(3)此階段成長的動力經由創造力。
(4)創業階段是企業的幼年時期。
(5)企業在此階段的規模小,人心齊,關係簡單。
(6)企業的決策是由一個或幾個高層管理者作出的。
(7)企業能否生存發展,完全取決於高層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
(8)企業組織結構相當不正規,對協調的需要還很低。
(9)只存在著非正式的信息溝通。
(10)正式化程度較低沒有明確的分工主要的決策是由創辦人決定的階段
2.引導階段(集體化階段)
(1)自主性危機:集權式領導、決策反應慢、員工參與不足。
(2)解除自主性危機成長靠授權。
(3)引導階段成長的動力經由指揮命令。
(4)引導階段是企業的青年時期。
(5)企業人員增多,組織不斷擴大,決策量增多。
(6)創業者讓位委派給能幹的職業經理人。
(7)產生了建立在職能專業化基礎上的組織機構。
(8)各項職能機構之間的協調問題越來越多。
(9)信息量增加,信息溝通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困難。
3.授權階段(集體化階段)
(1)控制性危機:各單位不協調。
(2)解除控制性危機成長靠協調。
(3)此階段成長的動力經由授權:會以授權方式分權管理,冀此,其成長係經由「授權」。
(4)授權階段是企業的中年時期。
(5)隨著企業經營範圍的擴大,由職能機構引起的問題增多。
(6)高層管理者將許可權和責任委托給下屬的產品、市場或地區經理,建立起以產品、市場或以地區為基礎的事業部組織機構。
(7)高層管理者不再負責日常的管理事務,向下發佈命令的次數減少了。
(8)控制的信息主要來自各事業部的報告。
(9)伴隨著分權,往往又產生對事業部的失控問題。
4.協調階段(規範化階段)
(1)硬化危機(crisis of hardening):組織官僚化,官樣文章,在正式化流程呆板、冗長。
(2)解除硬化危機成長靠合作。
(3)此階段成長的動力經由協調:過分的極權或分權皆不利。
(4)協調階段是企業的成熟期。
(5)協調階段的企業建立了正式的規章、程式和控制系統的安裝與運用。
(6)為了如強對事業部的指導和控制,在企業總部與事業部之間建立超事業部或集團部。
(7)超事業部或集團部負責下屬有關事業部的戰略規劃和投資回收。
(8)在總部設立監督部門控制和檢查各集團部的經營戰略。
(9)這些正規的措施有利於增強各事業部之間的相互配合。
(10)組織規模不斷擴大為達成各部門協調而訂定,許多工作步驟及規定卻因而妨害效率。
(11)帶來文牘主義,影響工作效率,阻撓創新,甚至導致企業走向衰敗。
5.合作階段(精細階段)
(1)衰退危機:發展緩慢。
(2)解除衰退危機成長靠創新與變革。
(3)此階段成長的動力經由合作。
(4)合作階段的企業更加強調管理活動要有較大的自覺性。
(5)強調個人間的主動合作,引入社會控制和自我約束新觀念。
(6)精簡正式體系和規章制度,將獎勵的標準改為協作表現和創新實踐。
(7)成立小組和矩陣式組織結構。
(8)將企業的重要權力再收回到企業高層管理者手中。
(9)同時努力增強組織的適應性和創造性。
以上是對貴林納組織成長模型的重點整理
關鍵字:組織生命周期(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s)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影片內容
Greiner 的組織成長模型:五個階段與危機
企業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成長驅動力,但同時也會面臨特定的管理危機。美國學者Larry E. Greiner 於 1972 年提出的**「組織成長階段性理論」**(Greiner’s Growth Model),詳細描述了企業成長的五個階段:創業(Creativity)、命令(Direction)、授權(Delegation)、協調(Coordination)與合作(Collaboration),並闡述了每個階段所可能遭遇的挑戰與危機。
一. 創業階段(Creativity Stage):從創新到管理的轉折
1.在企業的初創階段,核心驅動力來自創業者的創造力與產品開發能力。企業通常處於小規模運作,決策由創業者主導,組織結構簡單,員工之間的關係密切,溝通方式以非正式交流為主。
2.然而,當企業逐漸成長,業務量擴大,創業者無法再親力親為處理所有問題,組織開始暴露出管理上的問題,導致**「領導危機」(Crisis of Leadership)**。這一危機通常表現為:
(1)企業領導者因管理負擔過重,無法兼顧所有業務;
(2)員工對於決策缺乏明確指導,導致執行混亂;
(3)內部溝通變得低效,組織開始出現管理瓶頸。
3.轉型關鍵:企業必須從創業導向轉向管理導向,引入專業管理者來承擔部分決策責任,並建立正式的管理制度。
二. 命令階段(Direction Stage):集中管理與自主性的矛盾
1.在領導危機後,企業通常會引入強有力的管理者與明確的管理架構,以提升組織的穩定性和運營效率。這一階段的成長動力來自於指令與監督,管理層透過層級式組織架構實施管理,並且加強部門間的職能分工。
2.然而,隨著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員工數量增多,組織開始出現**「自主性危機」(Crisis of Autonomy)**,主要問題包括:
(1)中層管理者必須事事向高層請示,決策層級過長,影響運營效率;
(2)員工對於自主決策的需求增加,但權限仍受限制,導致士氣低落;
(3)組織內部開始產生「官僚化」的傾向,創新精神逐漸喪失。
3.轉型關鍵:企業需要透過適當的分權與授權,讓基層與中層管理者能夠在一定範圍內自主決策,提升組織的靈活性。
三. 授權階段(Delegation Stage):分權與控制之間的拉鋸
1.當企業邁入授權階段,管理者開始將決策權下放至各部門、事業部,允許區域或產品線負責人擁有更大的運營自主權。這一階段的成長主要來自授權與分工,企業透過多元化經營擴展市場。
2.然而,授權的過程可能導致「控制危機」(Crisis of Control),表現為:
(1)事業部之間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戰略方向;
(2)高層管理者可能因資訊不對稱,難以掌握各部門的實際狀況;
(3)企業內部出現利益衝突,各部門競爭而非合作。
3.轉型關鍵:企業需要建立正式的監督與績效考核機制,確保權責分明,並加強內部資源共享,防止各部門之間的內部消耗。
四. 協調階段(Coordination Stage):官僚化與彈性管理的抉擇
1.在控制危機後,企業往往會透過強化組織協調來解決問題,例如:
(1)設立跨部門協作機制;
(2)透過資訊科技提升內部管理效率;
(3)透過標準化流程提升管理一致性。
2.然而,當組織日益依賴正式規範與程式時,可能引發**「官僚化危機」(Red Tape Crisis)**,表現為:
(1)規章制度過於僵化,降低員工的創新與彈性;
(2)企業內部流程繁瑣,導致決策遲滯;
(3)員工因層層審批程序感到挫折,影響工作效率。
3.轉型關鍵:企業需要在標準化與靈活性之間找到平衡,建立彈性管理機制,並減少不必要的官僚作風。
五. 合作階段(Collaboration Stage):開放式創新與彈性組織
1.為了擺脫官僚化的束縛,企業需要進入「合作階段」,也就是透過強化內部協作與創新來維持成長動能。這一階段的特徵包括:
(1)跨部門合作增強,重視團隊協作與扁平化管理;
(2)彈性組織架構(如矩陣式組織)取代過去僵化的層級制度;
(3)內部創新文化得以推動,激發員工的創造力。
2.然而,即使進入合作階段,企業仍可能面臨新的挑戰,如:
(1)組織過於依賴非正式協作,可能導致決策模糊;
(2)權責分工變得不清晰,影響執行效率;
(3)企業若無法持續創新,仍可能步入衰退期。
3.轉型關鍵:企業需要建立開放式創新機制,同時確保組織內部的彈性與穩定性並存,以維持長期競爭優勢。
標籤: 企業管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