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漸進原則(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逐步漸進原則(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又稱為「行為塑造(shaping of behavior)」。
逐步漸進法和行為塑造是Skinner提出的實踐方法,用來研究包括一連串反應的學習。這種類似分解動作的方式,逐步漸進,最後終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形成複雜的行為。
逐步漸進原則是一種學習和行為改變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反复嘗試和調整,逐步接近所需的目標行為,以實現最終的成功。這個原則通常與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 Learning Theory)聯繫在一起。
行為塑造是一種行為改變技術,通常用於培養和加強特定的行為或技能。這種技術是將一個大的、複雜的行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容易學習的步驟,逐步引導個體完成這些步驟,最終達到整個行為的目標。在行為塑造中,每個步驟都被視為一個逐漸逼近目標行為的近似行為。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連續漸進法中的重要概念
1.示範(modeling):也稱為觀察學習,是指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並嘗試模仿這些行為來學習新技能或行為的過程。
2.模仿(imitation):指個體在觀察到他人的行為之後,嘗試模仿這個行為的過程。
3.練習(practice):指反复練習某個技能或行為,以逐漸掌握這個技能或行為。
4.強化(reinforcement):指增加某個行為出現的可能性的過程。
連續漸進法(shaping)的基本步驟:
1.確定所需學習的行為目標,選定起點行為與選定終點行為,即最終希望個體表現出的行為。
2.將目標行為分解為一系列較小的步驟,這些步驟的順序和細節需要清晰明確,以便逐步實現最終的目標行為。
3.選擇一個合適的強化物,將它分成逐漸遞增的級別。逐步引導個體完成目標行為中的每個步驟,每完成一個步驟,就給予適當的獎勵或強化物,以提高個體重複這個行為的可能性。
4.逐漸增加對目標行為的要求,直到個體可以完成整個目標行為。
重點整理
1.連續漸進法指運用嘗試錯誤和操作制約中得增強、消弱、刺激、辨別等原理建立新行為的過程。
2.使用連續漸進法從而建立複雜行為的歷程,稱為塑造。
3.將複雜的行為,以分解動作的方式,逐步漸進的去學習,最後學得整個行為組型的學習方法。
舉例說明:
1.小正數學考試成績只有30分。老師告訴小正,只要下次數學考試可以達到40分以上,就發給獎品;小正果然達到老師要求的標準,也得到獎勵;接下來,老師又告訴他,下次考試成績要達到50分,才會發給獎品。
2.某一聽覺障礙學生非常排斥戴助聽器,於是教師逐步增強該生以下之系列行為:願意單耳戴上非助聽用之耳塞、願意雙耳戴上非助聽用之耳塞、願意單耳戴上助聽用耳塞、願意雙耳戴上助聽用耳塞。
以上是對逐步漸進原則的重點整理
關鍵字:連續漸進法,懸續漸進法,個體配合增強原則,逐步逼近原則,漸次接近法
影片內容
行為塑造的藝術:逐步漸進原則
在動物訓練、兒童教育、復健治療甚至日常人際互動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挑戰:要如何讓一個完全不會某個行為的個體,逐漸學會並穩定表現出這個行為?心理學中的「逐步漸進原則」(successive approximation)便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理論與策略。
一、何謂「逐步漸進原則」?
逐步漸進原則(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又稱「行為塑造」(shaping of behavior),是操作制約理論中的一項核心技巧。這一原則強調,不是一次就要求個體完成整個複雜行為,而是將目標行為拆解成一系列的簡單步驟,然後對每個接近目標行為的行為進行強化。
舉例來說,若想訓練狗狗握手,不能直接期待牠馬上就會把爪子伸出來放到你手上。相反地,訓練者會從牠「注意到你的手」、再來是「抬起前腳」、接著「伸出腳靠近你的手」等行為一步步強化,直到狗狗自然地表現出完整的握手行為。
這種做法的核心,在於利用「行為接近原則」:只要行為比上一步更接近目標行為,就給予強化(如獎勵零食或口頭讚美)。反之,對於與目標行為無關的動作則忽略或不加強化,使其自然消退。
二、操作制約與行為塑造的理論基礎
「逐步漸進原則」源自B.F. Skinner的操作制約理論。在此理論中,行為是由結果決定的:若某行為後接連出現正向結果(例如得到食物),該行為出現的頻率就會提高;反之,若行為沒有帶來好處或帶來負面後果,則出現頻率會下降。
然而,對於複雜行為來說,單靠一次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往往不足以建立完整行為。這時就需要透過「行為塑造」,將複雜行為視為「多重反應的組合」,逐步建立其結構。
這種策略廣泛應用於動物訓練、兒童語言發展、自閉症治療、職場技能訓練等領域。其邏輯在於:只要懂得分解行為並適時給予強化,就能逐步引導學習者靠近最終目標。
三、實例分析:如何訓練狗狗握手?
讓我們以一個具體實例說明逐步漸進原則的應用:訓練一隻小狗學會「握手」。
第一步:觀察自然行為
在訓練初期,訓練者會先觀察狗狗平時是否有「抬腳」的自然動作,並在狗狗無意間抬起前腳時,立即給予獎勵(如零食或摸頭)。這讓狗狗學會:「抬腳會有好事發生」。
第二步:塑造初步動作
接著,當狗狗習慣抬腳後,訓練者會將自己的手稍微靠近狗狗,當狗狗的腳靠近訓練者的手時,再次給予獎勵。這階段的重點是讓狗狗把「抬腳」行為延伸為「朝訓練者方向抬腳」。
第三步:模擬完整行為
當狗狗願意主動伸腳接觸訓練者的手時,訓練者便開始引導牠將腳放在掌心上,此時給予較大的獎勵。並搭配口令,如「握手」,讓狗狗將這個行為與語言訊號連結。
第四步:增強與穩定
最後,訓練者只在狗狗完成完整「握手」動作時才給予獎勵,並逐漸拉長反應時間或改變環境情境(例如換房間、換訓練者),以測試其行為的穩定性與泛化程度。
四、從行為塑造看教學與訓練策略
逐步漸進原則並不只適用於動物訓練,它也啟發了許多教育與訓練方法。在教學上,教師也經常透過類似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1.語言學習:從單字、片語、句子到段落寫作,皆可視為逐步接近目標的行為。
2.技能訓練:從觀察、模仿到實作,逐步建構能力。
3.特殊教育:對學習障礙或自閉症學生的教學,更倚重「行為塑造」來建立自理與社交技巧。
4.關鍵在於:訓練者或教師需清楚知道「目標行為」是什麼、該如何拆解成可學習的步驟,以及如何在每一個階段給予適當的正向回饋。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