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neider & Ingram 五大類政策工具
Schneider & Ingram 五大類政策工具
史耐德(Schneider)和英格蘭(Ingram)之分類,將政策工具分為五大類。茲就其內涵分述如下:
1.權威性工具(authority):
(1)這指的是政府直接介入或要求特定團體改變其行為。
(2)這種工具是基於公權力的形式,例如行政命令或法規等。
(3)政府的合法強制力:透過政府的合法強制力,確保目標群體遵守並配合政策目標。這種方式假設只要有法令做為依據,民眾就會自然順從。
(4)法令的遵守:文章指出,一種常見的權威性工具是法規或行政命令。這種工具的運作依賴於執行者擁有法令依據,並期待民眾會自然遵從。
2.誘因性工具(incentive):
(1)這指的是政府間接介入或要求特定團體改變其行為。
(2)此類工具利用經濟誘因來鼓勵或誘導目標群體順服政策目標。
(3)提供正面或負面實物:政策通過提供正面或負面的有形實物,誘導目標群體採行特定行為。常見的方法包括激勵、付費、處罰、刑罰等。
(4)行為動機的理性計算:此類工具假定目標群體的行為動機是基於理性計算,各種誘因的提供是改變動機的必要措施。
3.能力性工具(capacity) :
(1)這指的是政府直接介入或提供目標團體財貨服務。
(2)這種政策工具通過提供資訊、訓練、教育和資源等,使目標團體有能力進行政策所希望的行為或達到目標。
(3)改善目標團體的能力:例如,政府可能運用職業訓練、職業介紹資訊網站等方式,來改善失業者或求職者的就業機會。
(4)促使目標團體的行為改變:此類工具的理論基礎是,只要目標團體對政策內容更了解,或者他們本身有能力改變,他們就會願意配合政策或改變行為。
4.學習性工具(learning):政府間接介入/提供標的團體財貨服務
(1)這指的是政府間接介入或提供目標團體財貨服務。
(2)改變原先觀點:政策讓目標團體參與並觀察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改變他們的原始觀點,產生學習效果。這有利於執行者和目標團體間的溝通和說服工作。
(3)學習和反思:這種工具假設,透過成功的案例或其他經驗,執行者和目標團體可以同時產生學習和反思,這對政策的執行是有利的。
(4)開放參與:政府開放目標群體參與政策過程,這樣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特定的知識或技能,從而達到政策目標。
5.象徵或勸勉型工具(symbolic or hortatory):政府間接介入/要求標的團體改變其行為
(1)這指的是政府間接介入或要求目標團體改變其行為。
(2)價值理念的影響:政策通過訴諸價值理念等象徵性符號,使目標團體願意順從特定行為。
(3)目標團體的認知:這種工具假設,當目標團體認識到政策所提倡的行為和目標符合他們的價值理念和信仰時,他們會自然地遵循該特定行為。
(4)勸勉的力量:透過勸勉或訴諸價值觀,此類工具能夠激發目標團體對特定行為的順從,並且假定這種順從的行為是自然發生的,不需要強制。
以上是對Schneider & Ingram 五大類政策工具的重點整理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Schneider & Ingram 政策工具的分類
一、政策工具的定義與作用
政策工具指的是將抽象的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方法或機制,幫助政策執行機構達成目標並產生政策效果。簡單來說,政策工具就像是政府解決問題的「工具箱」,每一種工具都有其獨特的功能與適用情境。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不僅能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也能影響社會大眾對政策的接受度與配合程度。
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通常受到標的團體(即政策對象)的意見、觀點與態度影響,因此政府在設計政策時,必須考慮標的團體的特性與需求,選擇適合的工具來達成政策目標。
二、政策工具的分類
根據施耐德(Schneider)與英格蘭(Ingram)的分類,政策工具可以分為五大類,分別是:
1.權威性工具(Authority Tools)
(1)政府直接介入,以權威命令標的團體改變行為。
(2)具體方式包括法律、法規、行政命令等,例如政府規定企業必須遵守環保標準,否則將面臨罰款。
(3)權威性工具通常能迅速產生效果,但若強制性過高,可能引起反彈或消極服從。
2.誘因性工具(Incentive Tools)
(1)政府透過提供獎勵或懲罰來影響標的團體的行為選擇。
(2)例如,政府提供節能補助金以鼓勵企業採用環保技術,或對違規排放污染的公司課以重罰。
(3)誘因性工具假設標的團體是理性行動者,會基於成本效益考量來調整行為。
3.能力性工具(Capacity-Building Tools)
(1)政府直接提供標的團體資源、訓練、教育,以提升其行為能力。
(2)例如,政府提供職業培訓計畫,幫助失業者習得新技能,提高就業機會。
(3)此工具適用於當標的團體缺乏執行政策所需的知識或能力時。
4.學習性工具(Learning Tools)
(1)政府提供資訊或機制,幫助標的團體更深入理解政策目標。
(2)例如,公共衛生機構發布健康宣導資訊,提高民眾對疾病防治的意識。
(3)此類工具能促進社會共識,讓標的團體更主動支持政策。
5.象徵性工具(Symbolic Tools)
(1)政府透過象徵性行動來影響標的團體的價值觀與態度。
(2)例如,政府頒布「環保英雄獎」,表彰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塑造社會正向價值。
(3)此工具適用於價值觀導向的政策,如社會正義、文化保存等議題。
三、政策工具的選擇與挑戰
不同政策工具各有優缺點,政府在選擇時需考量政策目標、標的團體的特性、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例如,對於環境保護問題,單純依賴法律規範(權威性工具)可能引發企業反彈,因此可搭配補助措施(誘因性工具)來提高接受度。
此外,政策工具的效果並非靜態不變,而是受到社會變遷與技術發展影響。例如,隨著數位科技進步,政府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來提升學習性工具的效能,讓政策宣導更具針對性與影響力。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