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Scarr與McCartney 基因與環境交互理論


Scarr與McCartney 基因與環境交互理論
人的人格與心理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兩者在生命不同階段的影響力與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心理學家Scarr與McCartney(1983)提出了「基因與環境關聯性」的理論,將這種交互影響劃分為被動型、引發型、主動型三種類型,並強調「基因」的作用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呈現逐步加強的趨勢。

一、遺傳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人的發展過程中,遺傳提供了先天的生物基礎,環境則為這一基礎提供發展的條件與變化。
1.遺傳因素:影響個體的生理、行為特徵,如外貌、氣質、認知能力等。
2.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條件,提供個體成長所需的刺激與學習機會。

二、Scarr與McCartney的基因與環境交互理論
Scarr與McCartney提出,基因與環境的關係會隨著個體的成長與成熟呈現不同的形式,分為以下三種:
1. 被動型基因/環境關聯
(1)定義:在出生及幼年時期,父母的基因特徵會影響子女的生理表現與生活環境。這種影響是被動的,因為子女無法自行選擇環境。
(2)例子:具有「開朗」個性的父母,會自然營造一個充滿笑聲、鼓勵與社交互動的家庭氛圍。這樣的環境會增強子女的外向特質,形成「開朗」的個性。
(3)解析:被動型關聯的特點在於,父母的基因不僅遺傳給子女,還塑造了子女成長的外在環境,從而進一步影響子女的發展方向。

2. 引發型基因/環境關聯
(1)定義:隨著個體的成長,基因特徵開始在行為中顯現,並引發他人做出不同的環境反應。
(2)例子:一名開朗的孩子在社交場合中容易引發他人的笑聲與關愛,進而吸引更多的朋友,獲得更豐富的社交經驗。孩子的外向特質會因此得到強化。
(3)解析:引發型關聯是一種「互動」過程,個體的基因特徵通過行為表現出來,進一步影響環境的回應,形成正向的循環。這種影響在童年到青春期階段尤為顯著。

3. 主動型基因/環境關聯
(1)定義:進入青春期後,個體會根據自己的基因特徵主動選擇與自己特質相符合的環境。
(2)例子:一名開朗的青少年會主動參加戲劇演出、社團活動,甚至選擇商業管理或社會科學等與人際互動高度相關的領域。
(3)解析:主動型關聯反映了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自我選擇」的能力增強,基因特徵成為影響環境選擇的重要因素,從而進一步加強個體的特質發展。

三、遺傳與環境交互的階段性變化
根據上述理論,遺傳與環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具有階段性特徵:
1.幼年期:以被動型關聯為主,父母的基因與環境塑造了個體的早期發展基礎。
2.童年期至青春期:引發型關聯開始發揮作用,個體的基因特徵逐漸顯現,並通過行為影響環境的回應。
3.青春期及成人期:主動型關聯佔主導地位,個體基於自身特質主動選擇環境,形成個性化的發展方向。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