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真實性評量 (Authentic Assessment)


真實性評量 (Authentic Assessment)
真實性評量是一種能有效評估學習者真實能力的評量方式,由Grant Wiggins (1989) 首次提出。它又被稱為實作評量或直接評量,這種評量方式能超越傳統筆試的侷限,更具體地反映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中的表現與能力。

一.真實性評量的核心概念
Wiggins指出,真實性評量的核心在於結合計畫與結構,將評量設計為正常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而非僅僅作為課程結束後的測驗工具。真實性評量的評量方法多樣化,包括書寫測驗、問題解決、展示、表演、作品集、教師觀察以及團體合作計畫等。這些評量方式可以採用形成性評量或總結性評量的形式,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靈活調整。

二.真實性評量的主要特徵
根據Bruke的觀點,真實性評量具有以下幾個關鍵特徵:
1.反應學生真實的學習成就:評量結果應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而非僅僅測試記憶或單一技能。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透過設計真實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於實際生活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3.強調高層次思考:真實性評量注重學生的創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及後設認知能力。
4.提供有意義的作業:作業應具備挑戰性,讓學生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追求卓越與改變。
5.作業的重點在於成果的質量:例如,學生完成的作品或表現應能反映其高品質的學習成果。
6.可統整學科知識:真實性評量有助於學生整合跨學科的知識,從而深化其學習經驗。

三.Wiggins 和 McTighe 真實評量六種理解層次
這六個層次是在教育領域中用以評估學習者深度理解的關鍵框架。
1.說明(Explanation):
學習者能清楚地解釋概念、原理或現象,並能以邏輯和有條理的方式呈現知識內容。例如,能解釋物理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或描述歷史事件的背景與影響。
2.詮釋(Interpretation):
學習者能解讀信息的意義,並能賦予其脈絡化的說明。例如,能分析文學作品的深層涵義,或詮釋統計數據所揭示的趨勢與含義。
3.應用(Application):
學習者能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於新情境或實際問題中。例如,將數學公式運用於解決工程問題,或利用語言能力進行日常溝通。
4.洞察觀看(Perspective):
學習者能以多角度看待議題或現象,並能發展出批判性思維。例如,探討同一歷史事件對不同文化的影響,或從多學科角度分析環境問題。
5.論證同理(Empathy):
學習者能站在他人立場設想,了解不同觀點的合理性與價值。例如,能設身處地理解不同群體的需求,或考慮他國在國際政策中的立場。
6.發表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
學習者能反思自身的學習經驗,並認識到自身的思維模式、偏見與限制。例如,檢視自己在團隊合作中的角色或學習風格對成果的影響。

四.真實性評量的應用策略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透過以下策略實施真實性評量:
1.設計真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完成與實際情境密切相關的任務,例如模擬商業計畫、科學實驗報告或社區服務項目。
2.強調過程與成果並重:除了評估最終成果外,也要注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思考過程。
3.提供清晰的評量標準:制定具體的評量指標,確保學生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表現。
4.鼓勵反思與改進:透過自我評估與同儕評估,幫助學生辨識自身優勢與不足,並激發其改進的動力。

五.真實性評量的優勢與挑戰
1.優勢
(1)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因評量內容與真實情境相關,學生更能投入並感受到學習的意義。
(2)促進能力的全面發展:涵蓋高層次思考與實際應用能力,有助於學生的整體素養提升。
(3)強調個人化學習: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與專長展現能力。
2.挑戰
(1)設計難度較高:教師需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設計真實的評量活動。
(2)評量標準的主觀性:由於真實性評量的多樣性,可能導致評量結果的可靠性與一致性受影響。
(3)資源需求較高:一些真實性評量活動可能需要額外的資源支持,如場地、材料或技術設備。
關鍵字:真實評量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