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焦慮的轉化與逃避


焦慮的轉化與逃避
小安是剛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首次英文考試表現不佳被老師責罵後,出現持續的「身體不適」症狀,如腹痛及拒絕上學的行為。經醫院檢查未能找到明確的身體病因,反而愈發沉迷於家中打電動遊戲的生活,學習進度逐漸落後。以下將從精神分析學派、行為學派、認知論及案主中心治療觀點四大角度,分析小安恐懼上學的心理原因。

一、轉化症的定義與特徵
根據DSM-IV,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是指心理壓力或焦慮透過身體症狀表現出來,而這些症狀往往與神經功能失常類似,包括:
1.運動功能缺失:如癱瘓、抽搐。
2.感覺功能障礙:如失去視覺、觸覺或疼痛感覺。
3.無法查明的病因:醫學檢查無法找到任何生理異常。
轉化症的本質是心理衝突的轉移,即將內在壓抑的焦慮轉化為具體的身體症狀,從而避免面對壓力源,達到暫時緩解焦慮的效果。

二、精神分析觀點(Psychoanalysis)
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焦慮是源自壓抑於潛意識中的衝突,若無法被理性化解,就會透過「轉化」的方式表現為身體症狀,這即是「轉化症」的本質。小安在經歷考試挫折後,內心的「自我」無法承受「超我」(道德標準)與「本我」(慾望)之間的衝突:
1.焦慮來源:被老師責罵後產生的羞恥與恐懼情緒。
2.轉化行為:腹痛等身體不適是一種「轉化症狀」,讓焦慮通過具體的身體反應釋放出來,避免面對內心的焦慮壓力。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拒學是潛意識為了逃避焦慮所產生的防禦機制,透過「症狀替代」(如腹痛),掩蓋無法面對的心理衝突。

三、行為學派觀點(Behaviorism)
行為學派的核心在於「操作制約」和「逃避學習」的行為增強。小安拒學行為的原因,可以透過以下分析:
1.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小安發現只要表現出腹痛,就可以避免去學校,從而減輕被老師責罵的焦慮與壓力,這種逃避行為得到即時的「負增強」,強化了他的拒學行為。
2.逃避學習(Avoidance Learning):逃避學校成為小安逃避焦慮情境的「次要增強刺激」,導致拒學行為逐漸根深蒂固,並形成惡性循環。
行為學派認為,拒學行為是透過環境的強化機制逐步形成的,改變環境刺激(如師生互動、評分制度)才能有效減少逃避行為的發生。

四、認知論觀點(Cognitive Perspective)
認知心理學重視個體對事件的「解釋」和「信念」如何影響情緒與行為。小安拒學可能源於以下認知扭曲:
1.失敗歸因:小安將考試失敗解釋為自己能力不足,認為「無法勝任學習」,導致自我效能感下降,產生「習得性無助」。
2.誇大後果:認知扭曲使小安誇大老師責罵的嚴重性,並對上學產生「災難化」思維,將學校與焦慮畫上等號,進而產生恐懼。
3.價值認知缺失:小安未能理解學習的長期意義與價值,認為「上學」無法帶來即時的滿足感或成就感。
認知療法可透過改變小安的自我認知,協助他重新理解學習的正向意義,消除焦慮及逃避行為。

五、案主中心治療(Client-Centered Therapy)
案主中心治療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 提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人本主義強調個體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拒學行為的根源可能在於小安內心的「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不一致:
1.自我實現的受阻:老師的責罵破壞了小安自我價值感,使他無法達成自我設定的學習標準,導致自我否定。
2.環境適應不良:學校環境未能提供適合小安的心理支持,使他產生挫折感,進而逃避學習情境。
人本主義觀點認為,應創造支持性、無批判的學習環境,協助小安重建自我價值,逐步適應學校生活,減少焦慮。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