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意涵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意涵
知識的生成與傳遞是組織發展與個人成長的核心動力之一。然而,知識並非單一形式存在,而是分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兩種主要類型。這兩類知識相輔相成,構成了現代組織與社會運作的基石。

一.內隱知識的特徵與重要性
內隱知識是指存在於個人或組織成員頭腦中的經驗、技能與洞察,這些內容通常難以透過文字或圖像直接表達。例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廚師無法僅用食譜傳達烹飪的「火候」掌握,這種細膩的感知便屬於內隱知識。
1.主要特徵:
(1)技術性構面: 包括無法文件化的專業技術或獨家手法,如工匠的雕刻技藝或醫生的臨床直覺。
(2)認知性構面: 涉及個人的直覺、感受與判斷,如一位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在複雜情境中的快速決策能力。
2.重要性:
內隱知識的價值在於其不可複製性與高適應性。這類知識常因應特定情境而發揮關鍵作用,成為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二.外顯知識的特徵與應用
外顯知識是指可以透過文件、報告、標準化程序等形式表達的知識。例如,企業的操作手冊或教育機構的課程大綱都屬於外顯知識。
1.主要特徵:
(1)文件化: 外顯知識通常以書本、電子檔案或影像等形式存在,便於儲存與傳播。
(2)結構化: 該類知識經過系統性整理,適合用於訓練與教育。
2.應用場景:
外顯知識的易於分享特性使其在企業管理、教育培訓與政策制定中扮演關鍵角色。例如,標準作業程序(SOP)能確保工作流程的一致性與效率。

三.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轉換:Nonaka 和 Takeuchi 的知識螺旋模型
Nonaka 和 Takeuchi 提出的知識螺旋模型(Knowledge Spiral Model)闡釋了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該模型包含以下四個主要階段:
1.社會化(Socialization): 個人通過觀察、模仿與實踐,將他人的內隱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隱知識。例如,徒弟向師傅學習手工技藝。
2.外化(Externalization): 通過對話與表述,將內隱知識轉化為可分享的外顯知識。例如,專家將經驗總結成技術手冊。
3.結合(Combination): 通過整合多種外顯知識,形成新的外顯知識。例如,企業整合多部門報告,制定綜合策略。
4.內化(Internalization): 個人通過實踐與反思,將外顯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內隱知識。例如,員工通過培訓熟練掌握新技能。
這一動態過程顯示了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互補性以及其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四.Michael Polanyi 的內隱與外顯知識分類
1. 內隱知識是一種難以用語言或書面形式表達的知識,通常包含在個人的經驗、技能或直覺中。劃分為以下兩類:
(1)技術性知識: 強調技能層面的掌握,例如藝術家的創作方法。
(2)認知性知識: 涉及對環境的洞察與理解,例如對市場趨勢的直覺判斷。
2.外顯知識是一種可以用語言、文字、圖表等形式清晰表達和傳播的知識。它是結構化和系統化的,可以被記錄、分享或分析。細分為以下四種:
(1)事實知識(know-what): 指明具體事物的知識。
(2)原理知識(know-why): 解釋現象背後的原因。
(3)技術知識(know-how): 描述如何完成某項任務的步驟。
(4)人際知識(know-whom): 關於人際網絡與資源的知識。
這種分類進一步豐富了知識的結構與應用方式,特別是在政府與企業中具有實用價值。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