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 星期日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運思前期階段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運思前期階段
老師在兩個形狀相同的杯子注入等量的水,確認5 歲的小志瞭解兩杯水水量一樣多後,將其中一杯水倒入另一個細長的杯子,接著問他那一杯水比較多或是兩杯水一樣多,小志回答細長杯中的水比較多,並給出理由:「因為水的高度變高了。」

一、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背景
瑞士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 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他認為兒童的思維能力會隨著年齡逐步發展,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1.感知運動期(0-2歲):透過感官和動作探索世界。
2.運思前期(2-7歲):出現符號思維,但邏輯尚未發展成熟。
.具體運思期(7-11歲):能進行具體邏輯推理。
4.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具備抽象思維和假設推理能力。
其中,**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stage)**是2到7歲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階段。

二、運思前期的主要特徵
皮亞傑指出,5歲左右的兒童雖然開始發展符號思維,但在邏輯推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表現出以下三個特徵:

1. 缺乏「守恆概念」(Conservation)
「守恆概念」是指事物的數量或質量在外觀改變時仍能保持不變。舉例來說:
(1)液體守恆:將同樣多的水分別倒入一個高窄杯和一個矮寬杯中,幼兒會認為高窄杯中的水較多,因為他們尚未理解水量保持不變的道理。
(2)數量守恆:將兩排糖果等量排列,當其中一排拉長時,幼兒會誤以為糖果數量變多。
這種現象反映出幼兒在運思前期,尚未具備具體邏輯推理能力,思維容易受到外觀變化的影響。

2. 中心化思維(Centration)
「中心化」指的是幼兒在觀察事物時,注意力過於集中於單一特徵,而忽略其他相關特徵。例如:
(1)當觀察杯子裡的水時,幼兒只注意水的高度,而忽略杯子的寬度。
(2)中心化思維使幼兒難以同時考量多個維度,這也是他們在守恆概念上容易產生錯誤的原因。

3. 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
在運思前期,兒童的思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難以理解他人的觀點。皮亞傑用「三山實驗」來解釋這一現象:
兒童站在一座模型山的前面,並被要求描述另一側的視角。幼兒通常會以自己的角度來回答,因為他們無法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
這種自我中心主義是幼兒思維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逐漸學會理解他人的觀點。

三、對皮亞傑理論的挑戰
雖然皮亞傑的理論對兒童認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後續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挑戰和修正。
1. 忽略文化與經驗的影響
皮亞傑過於強調生物學的發展階段,而忽略了文化和社會經驗的作用。例如:

在某些非西方文化中,兒童可能會更早發展「守恆概念」,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處理數量或體積的問題(如陶罐製作)。
這表明,兒童的認知發展並非完全由生物學因素決定,文化和教育經驗也會產生影響。

2. 低估了兒童的認知能力
後續研究發現,皮亞傑的實驗設計過於簡單,容易誤導兒童。例如:

在重新設計「守恆實驗」時,如果使用更生活化的問題,兒童的表現會更好。例如,若問:「這兩排糖果是一樣多嗎?」而不是直接改變排列方式,兒童能更準確地回答。
這顯示兒童的認知能力可能被低估,實驗設計的方式和語言表達都會影響結果。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