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部門提升績效管理正面效益之方式
公部門提升績效管理正面效益之方式
隨著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思潮的興起,政府機關逐漸採納企業化的管理模式,將組織績效的概念引入公共行政領域。這種模式強調提高資源運用的效率與效能,以達成更高的公共價值。然而,績效管理在公部門的應用卻面臨多重挑戰,尤其是公共性與利益平衡的複雜性,使其推動過程並不如私部門般簡單直接。
一、績效管理的意義
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一種透過整合內部資源與流程來提升組織效能的管理方式,其核心在於對組織內不同層級的績效需求進行評估與改善。具體而言,績效管理涉及三個層面:
1.績效目標的設定:以具體且可衡量的指標作為目標,並在全組織內傳達一致性。
2.績效評估的執行:透過定期檢視組織的進展與成果,確保目標的實現。
3.績效改善的行動:基於評估結果,採取適當的改進措施,提升組織整體效能。
在公部門,績效管理的目的不僅是追求效率,還包括滿足公共利益與服務品質的需求。
二、績效管理的不足與緩解方案
1.目標缺乏一致:政府單位不同組織部門在多元化績效上常存在互相衝突,是否能同時達成兼顧。這需要通過更明確的標準以及聯絡作業來解決。
2.資訊無法量化:公共價值與公益價值的評估常需要情緒與價值判斷,而非單一資訊展現。這需要通過完善的評價模型來解決。
3.資料擴充不全:政府單位如在基礎資料全展片面,將導致評價出現誤差。因此績效計畫需重視資料及時完善。
4.品質績效評估困難:政府服務如品質和樂悦度常需給予深度評估,與一般重視金銷成功不同,導致品質數據擴充。
5.因果關係評估困難:公共價值常與績效評估反向相對,如金銷收入不等於深園有價,導致績效比例分析有些難度。
三、提升績效管理正面效益方案
1.明確資料收集的規範
確保績效資料的蒐集符合科學性與可靠性,並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解釋數據,避免引發領導者與利益相關者的疑慮。
2.平衡績效目標的可行性與挑戰性
在設定目標時,需考量公部門的實際能力,避免因目標過於激進而導致推行受阻。同時,應確保目標能激發組織成員的動力。
3.熟練績效管理技術
執行績效管理的領導者需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包括目標管理、策略管理與組織文化改變等,並運用激勵機制促進員工參與。
4.建立績效指標的正當性與連續性
在推動績效管理時,應優先確立具正當性與一致性的指標,以作為後續行動的基礎。例如,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可以作為衡量服務品質的重要依據。
5.強化組織內外的信任與合作
績效管理的成功離不開組織成員的支持與參與。因此,應透過增強互信、推動文化建設來創造一個有助於績效推動的環境。
四.Allison與Sayre的研究
根據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與薩耶(Wallace Sayre)的研究,公部門與私部門在績效管理的本質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實踐中應避免直接移植企業績效管理模式,而是根據公共行政的特性進行調整。例如,在公共衛生領域,可以結合市民參與與透明機制來提升政策推行的效果。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