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績效管理基礎理論與分析工具


績效管理基礎理論與分析工具
績效管理是組織成功的關鍵,其理論基礎涵蓋了探討人類需求的滿足與個人行為與結果的關係。
一、探討人類需求的滿足
1.需求層級理論 (Need Hierarchy Theory)
馬斯洛 (Maslow, 1943) 提出需求層級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1)生理需求:如食物和水,滿足生存的基本條件。
(2)安全需求:確保身心安全,避免威脅。
(3)社交需求:感受歸屬感及友誼。
(4)尊重需求:獲得他人認同及自尊心的提升。
(5)自我實現需求:追求個人潛能的發揮。
理論指出,只有在基層需求獲得滿足後,個人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2.雙因理論 (Two-Factor Theory)
赫茲伯格 (Herzberg, 1966) 將需求簡化為兩大類:
(1)保健因素:如薪資與工作環境,若缺乏則會降低滿意度,但增加並不會提升員工的動機。
(2)激勵因素:如成就感和挑戰性,這些因素能顯著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
赫茲伯格強調,管理者需要在基本薪資外提供激勵因素,才能真正激發員工的動力與創造力。

二、強調個人行動與結果之關係
1.預期理論 (Expectancy Theory)
弗魯姆 (Vroom, 1964) 指出,個人行為取決於三項關鍵要素:
(1)期望:員工是否相信努力能帶來成果。
(2)工具性:成果是否能換取獎勵。
(3)價值:獎勵是否對員工有吸引力。
此理論提示管理者需確保員工對工作目標有清晰認知,並設計有吸引力的獎勵機制。

2.學習強化理論 (Reinforcement Theory)
斯金納 (Skinner, 1953) 的研究表明,行為與其後果息息相關:
(1)當行為帶來正向結果 (如獎勵),員工會傾向於重複該行為。
(2)當行為伴隨負面後果 (如懲罰),員工則可能減少該行為的發生。
實踐中,正向獎勵更能有效強化期望行為,縮短行動與結果之間的距離。

3.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亞當斯 (Adams, 1965) 提出,員工會比較自身投入與回報的比例,並與他人進行對比:
(1)若感知到公平,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將提高。
(2)若感知到不公平,則可能引發不滿甚至離職。
因此,管理者需建立公平的獎懲機制,避免員工之間的矛盾。

4.目標設定理論 (Goal-Setting Theory)
洛克 (Locke, 1968) 提到,清晰且具挑戰性的目標會激發員工更高的工作效率:
(1)目標需具體化並能被員工接受。
(2)持續的回饋機制能強化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動力。
這表明,管理者應與員工共同制定目標,並提供支持與鼓勵以確保其實現。

三、理論結合實務應用
上述理論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激勵與績效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多樣化的管理工具:
1.馬斯洛與赫茲伯格的理論揭示了滿足需求的重要性,提示管理者在薪資與非物質激勵之間找到平衡。
2.預期理論、學習強化理論、公平理論及目標設定理論則強調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與激勵機制,促進員工的工作效率。
成功的績效管理整合了這些理論,並結合組織文化與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從而實現員工與組織的雙贏。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