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Kohlberg「海因茨偷藥」道德兩難情境


Kohlberg「海因茨偷藥」道德兩難情境
勞倫斯·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著名的**「海因茨偷藥」(Heinz Dilemma)是一個經典的道德兩難情境,用來探討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這個情境是他在發展道德發展理論(Moral Development Theory)**時所使用的關鍵案例之一。

一.「海因茨偷藥」情境
在一個歐洲的城鎮裡,有位名叫海因茨(Heinz)的男子,他的妻子得了一種致命的疾病。當地的一位藥劑師發明了一種新藥,能夠拯救他的妻子,但這名藥劑師卻索價非常昂貴,甚至是生產成本的十倍。海因茨向親友借錢,但仍無法湊齊足夠的款項。他懇求藥劑師降低價格,或者允許他稍後付款,但藥劑師拒絕了。絕望之下,海因茨決定闖入藥局偷藥來救他的妻子。
問題:海因茨應不應該偷藥?為什麼?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
柯爾伯格根據受試者對這個情境的回應,發展出道德發展的三大層級與六個階段:
第一層級:前習俗道德(Pre-conventional Morality)
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導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
「海因茨不應該偷藥,因為如果被抓到,他會進監獄。」
道德觀點:遵從權威,避免懲罰。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導向(Self-Interest Orientation)
「海因茨應該偷藥,因為如果他讓妻子死了,他以後會很傷心。」
道德觀點:以個人利益為主,尋求交換與回報。

第二層級:習俗道德(Conventional Morality)
第三階段:人際關係和諧導向(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
「海因茨應該偷藥,因為一個好丈夫應該照顧他的妻子。」
「海因茨不應該偷藥,因為偷東西是不誠實的,他的家人會失望。」
道德觀點:以社會認同、好人形象為基礎。
第四階段:法律與秩序導向(Authority and Social 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
「海因茨不應該偷藥,因為法律禁止偷竊。」
「海因茨應該偷藥,因為他的妻子有生存的權利,但他應該接受法律的懲罰。」
道德觀點:遵守法律與社會秩序。

第三層級:後習俗道德(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導向(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
「海因茨應該偷藥,因為生命比財產更重要,法律應該尊重這種特殊情境。」
道德觀點:法律應該建立在公平與人權之上,可被挑戰與修正。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導向(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Orientation)
「海因茨應該偷藥,因為人命的價值高於法律,他應該為他的道德選擇負責。」
道德觀點:遵從普遍正義與道德原則,即使違反社會規範或法律。

三.道德發展的啟示
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歷程,人們不會直接跳到高層次的道德推理,而是隨著認知能力與社會經驗的累積,逐步進展。他認為最高層次(第五、六階段)的人較少見,因為大多數人停留在習俗道德(第三、四階段),即遵守社會規範與法律。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