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行為與認知主義對語言、情緒及心理治療的看法


行為與認知主義對語言、情緒及心理治療的看法
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是心理學中兩大重要的理論流派,對人類行為的理解以及教育、治療和語言習得等多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第一部分: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應用
一、行為主義的核心思想
行為主義由華森(Watson)於1913年建立,被譽為心理學的第一勢力。其核心觀點在於:
1.強調外顯行為的觀察,將心理活動視為不可見的「黑箱」。
2.行為完全由環境決定,特別是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
3.借助實驗法探究行為變化,將研究簡化為具體的刺激與反應關係。

二、行為主義的三大理論基石
行為主義的發展圍繞以下三大理論:
1.古典制約理論:由巴甫洛夫提出,強調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例如狗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
2.操作制約理論:斯金納(Skinner)進一步強調通過獎勵或懲罰塑造行為的方式。
3.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Bandura)引入模仿與觀察學習的概念。

三、行為主義對語言習得的看法
行為主義認為語言是通過制約學習獲得的,特別是通過強化與模仿。例如,嬰兒模仿大人說話並獲得讚美,逐步形成語言能力。

四、行為主義對情緒的解釋
情緒被視為特定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例如對恐懼的經典實驗「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中,嬰兒在看到老鼠時聽到巨大聲響,最終將恐懼與老鼠聯繫起來。

五、行為主義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行為療法基於行為主義原理,採用系統性脫敏法或增強法幫助患者。例如,對於懼高症,治療師會逐步引導患者適應高處環境,最終克服恐懼。

第二部分:認知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應用
一、認知主義的核心思想
認知主義關注人類如何處理與組織信息,強調心理過程在行為中的重要性,包括:
1.信息處理模型:將人類思維比喻為計算機,探討記憶、推理等內在運作。
2.學習過程的精緻化:認為學習是內在加工與主動建構的過程。

二、S-O-R模型的應用
認知主義引入S-O-R模型,強調刺激(S)經過有機體(O,如情緒、經驗)處理後產生反應(R)。例如,同樣的考試,對一個準備充分的學生而言可能是挑戰,而對另一個未準備的學生而言則是壓力。

三、認知主義對語言習得的看法
語言習得被視為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特別是在符號系統的學習中。例如,學習者需要理解語言符號的意義,並將其與情境聯繫起來,這比單純模仿更加複雜。

四、認知主義對情緒的解釋
認知主義認為情緒與思維密不可分。情緒的產生依賴於個人對事件的解釋與認知,例如,一個人面對同樣的失敗,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挑戰,另一些人則可能覺得自己無能。

五、認知主義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認知療法(如貝克的認知行為療法)強調幫助患者挑戰不合理的信念,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例如,患者認為「我不值得被愛」,治療師通過引導患者重新評估這一信念,逐漸建構更積極的人生觀。

第三部分:比較與現代應用
一、語言習得的比較
行為主義偏重於外部刺激與模仿,認知主義則強調內在建構的過程。現代研究認為兩者可互補,例如,早期語言習得可能依賴模仿與強化,而後期則需要認知處理的參與。

二、情緒成因的比較
行為主義將情緒視為條件反射的結果,認知主義則強調主觀解釋的重要性。現代心理學更傾向於採用綜合觀點,認為情緒是生理、認知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心理治療的比較
行為療法適用於特定行為的矯正,而認知療法則在深層心理重建方面更有優勢。例如,對於焦慮症患者,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行為,認知療法則可以幫助改變其對焦慮源的看法。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