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之區別


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之區別
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是民法中重要的時間限制制度,旨在平衡法律關係的穩定性與權利保護。兩者雖有相似之處,但在概念、適用範圍、法律效力等方面存在本質差異。

一、概念與立法目的
(一)消滅時效:鼓勵權利行使、避免糾紛拖延
1.定義:消滅時效是指法律規定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行使請求權,若逾期不行使,則該權利雖不消滅,但喪失強制執行力。
2.立法目的:
(1)促進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防止拖延不確定的法律關係。
(2)減少長期糾紛對社會安定的影響,維護證據蒐集的完整性。
3.舉例:甲借款給乙,若甲未在法律規定的3年內追討,乙可主張時效抗辯,免除還款義務。

(二)除斥期間:確保法律關係穩定
1.定義:除斥期間是一種絕對的法律期限,權利人必須在期限內行使權利,逾期則權利完全消滅,不得再主張。
2.立法目的:
(1)強調法律行為的確定性,防止無限期懸而未決的法律關係。
(2)特別適用於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法律效果的情形。
3.舉例:消費者購買瑕疵商品,須在2年內提出退貨或賠償請求,否則權利消滅。

二、適用範圍
1.消滅時效:針對請求權
(1)適用於請求權,例如債務履行、損害賠償等。
(2)舉例:金錢債務的追償或因侵權行為導致的賠償請求。
2.除斥期間:針對形成權
(1)適用於形成權,例如合同撤銷權、解除權等。
(2)舉例:買賣契約的撤銷權,若未在除斥期間內行使,撤銷權即告消滅。

三、起算點與期間計算
1.消滅時效:依權利人知悉而定
(1)起算點:從權利人知悉其權利受侵害之日起算。
(2)期間計算:可因特殊原因(如訴訟或協商)中止或中斷,並重新起算。
(3)舉例:侵權損害的賠償請求,自受害人得知損害及加害人之日起算。
2.除斥期間:依法律明定
(1)起算點:多從權利發生或事件發生之日起算,無須以權利人知悉為前提。
(2)期間計算:期間絕對固定,無法中止或延長。
(3)舉例:繼承放棄必須在法定期間內完成,否則視為接受繼承。

四、法律效力
1.消滅時效:權利失去強制力
(1)消滅時效屆滿後,權利本身仍存在,但債務人可主張抗辯免於履行。
(2)債務人若自願履行,法律仍承認其效力。
(3)舉例:債務人即使主張時效抗辯後,若仍自願清償債務,該清償合法有效。
2.除斥期間:權利完全消滅
(1)除斥期間屆滿後,權利不僅失去強制執行力,更在法律上視為不存在。
(2)舉例:若權利人在除斥期間內未行使撤銷權,則合同關係確定,無法再撤銷。

五、比較小結
適用對象:消滅時效為請求權。除斥期間為形成權
起算點:消滅時效從權利人知悉受損害之日起算。而除斥期間則依法律明確規定之日期
期間特性:消滅時效為可中止、中斷並重新計算。除斥期間為固定,無法中止或延長
法律效力:消滅時效其權利失去強制力,但仍存在。除斥期間則權利完全消滅,法律上不再承認
立法目的:消滅時效鼓勵權利人及時行使,避免長期糾紛。除斥期間則確保法律行為的穩定性,防止公共利益受損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