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古典制約及操作制約的差異與在教學上應用


古典制約及操作制約的差異與在教學上應用
學習是人類適應環境、獲取新知的重要過程,心理學家透過行為學習理論解釋個體如何透過經驗形成習慣與行為模式。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學習理論——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與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分別由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 Skinner)提出,並在教育、心理治療及行為矯正等領域廣泛應用。古典制約探討刺激如何觸發自然反應,而操作制約則關注行為如何受後果影響。

一、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1. 理論基礎
古典制約最初由巴甫洛夫透過狗的實驗發現。他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統時,注意到狗在聽到餵食鈴聲後會開始分泌唾液,即使食物尚未出現。他進一步進行實驗,將中性刺激(鈴聲)與非制約刺激(食物)多次配對,最終鈴聲本身就能引發唾液分泌(制約反應)。這個發現成為古典制約理論的基礎。
2. 核心概念
(1)制約刺激(CS,Conditioned Stimulus):原本不會引發特定反應的刺激,如鈴聲。
(2)非制約刺激(UCS,Unconditioned Stimulus):自然能引發反應的刺激,如食物。
(3)非制約反應(UCR,Unconditioned Response):由非制約刺激直接引發的自然反應,如看到食物分泌唾液。
(4)制約反應(CR,Conditioned Response):經學習後由制約刺激引發的反應,如聽到鈴聲分泌唾液。
3. 消弱(Extinction)
如果制約刺激(如鈴聲)長時間未與非制約刺激(如食物)配對,則原本的制約反應(唾液分泌)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這一現象稱為消弱。

二、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1. 理論基礎
操作制約是由斯金納透過**斯金納箱(Skinner Box)**實驗提出。他研究動物如何透過行為獲得獎勵或懲罰,進而改變行為發生的頻率。例如,他訓練老鼠按壓槓桿以獲取食物,發現當行為能帶來正向結果時,該行為會更頻繁地出現。
2. 核心概念
操作制約強調行為的後果影響行為是否會再發生,主要透過增強與懲罰來調控行為:
(1)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增加行為發生頻率的後果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給予獎勵(如讚美、食物),以鼓勵行為再發生。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移除不愉快的刺激(如減少作業),以增強行為發生頻率。
(2)懲罰作用(Punishment):減少行為發生頻率的後果
正懲罰(Positive Punishment):施加不愉快的刺激(如罰寫功課)。
負懲罰(Negative Punishment):移除愉快的刺激(如取消遊戲時間)。

三、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的比較
1.行為產生方式:古典制約是透過刺激誘發反應。而操作制約,行為則由個體主動產生。
2.學習方式:古典制約是個體較為被動。而操作制約,則由個體主動與環境互動。
3.行為消失方式:古典制約是當制約刺激(CS)不再與非制約刺激(UCS)配對時,行為逐漸消失。而操作制約,則當增強或懲罰不再提供時,行為可能減弱。

四、教育應用
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廣泛,可幫助教師塑造學生行為,提高學習動機,並改善學習環境。
1. 古典制約在教育上的應用
(1)拒學學生的處理:學生可能因負面經驗(如考試壓力)對學校產生焦慮,教師可透過系統減敏法,將學習與正向體驗(如讚美、鼓勵)連結,降低焦慮。
(2)消弱干擾行為:對於上課時刻意搗亂以博取注意的學生,教師可忽略其行為(消弱策略),讓該行為逐漸消失。
2. 操作制約在教育上的應用
(1)代幣制度(Token System):學生表現良好可獲得代幣,累積後可換取獎勵,如額外遊戲時間,增強學習動機。
(2)普里馬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利用學生喜愛的活動作為增強手段,例如「完成作業後才能玩遊戲」。
(3)行為塑造(Behavior Shaping):透過逐步強化(如分段獎勵),引導學生達成最終學習目標。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