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習論與行為主義兩者的差異
社會學習論與行為主義兩者的差異
學習是一個體透過經驗,使「行為」或「心智」產生「持續性」改變的歷程。傳統上,行為取向對於學習的研究主要圍繞三大理論: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與社會學習(認知)論。其中,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學習主要受到環境刺激與回應的關係所決定,而社會學習論則強調觀察與模仿的影響。
一.行為主義學派:學習的機械式觀點
行為主義(Behaviorism)主張所有行為皆由外部刺激與反應所形成,並依據強化機制來解釋學習過程。此學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Pavlov)、華生(Watson)和斯金納(Skinner)。行為主義的主要理論包括:
1.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由巴甫洛夫提出,強調透過重複的刺激配對,使個體產生條件化反應。例如,狗聽到鈴聲後,便會流口水,因為它已學會將鈴聲與食物聯繫在一起。
2.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由斯金納提出,認為行為的發生與未來的頻率取決於其後果(增強或懲罰)。例如,學生因為回答問題而獲得獎勵,將來更可能主動參與課堂討論。
3.增強與懲罰機制:行為主義特別重視強化(reinforcement)與懲罰(punishment)對行為塑造的影響,例如透過獎勵來增加某種行為的發生機率,或透過懲罰來減少不良行為。 行為主義的核心理念是:學習是環境對個體施加影響的結果,而個體的內在心理狀態則不在研究範圍內。
二.社會學習論:觀察與模仿的力量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他批評傳統行為主義過度強調直接強化,而忽視了個體可以透過觀察他人行為來學習的新可能性。
1.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1)班杜拉認為人類多數學習行為來自社會情境,而非單純透過直接經驗。例如,兒童可能因觀察到父母的行為而學會某些習慣,甚至模仿電視或網路上的角色。
(2)觀察學習包含四個主要歷程:注意(Attention)、保持(Retention)、再生(Reproduction)和動機(Motivation)。
(3)這些歷程確保了學習者不僅能夠記住所觀察的行為,還能在適當時機實踐該行為。
2.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與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
(1)自我效能指個體對於自身是否能夠成功執行特定行為的信念。具有高自我效能的個體更可能嘗試新挑戰,並且能夠堅持完成學習任務。
(2)自我調整則指個體能夠透過內在機制來控制自身行為,例如透過自我獎勵或自我懲罰來決定學習過程的結果。
3.社會學習論與行為主義的區別
(1)行為主義認為學習來自外在環境的控制,而社會學習論則認為學習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2)行為主義強調增強與懲罰的重要性,而社會學習論則更關注觀察學習、榜樣作用與認知過程。
(3)行為主義忽略了個體內在心理因素,而社會學習論則整合了認知因素,使其成為更完整的學習理論。
三.班杜拉與斯金納的比較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與斯金納的操作制約理論有以下幾點關鍵差異:
觀點:斯金納(Skinner)班杜拉(Bandura)
1.學習機制:斯金納透過增強與懲罰來塑造行為。而班杜拉則透過觀察與模仿來學習行為。
2.個體角色:斯金納認為個體是環境的被動接受者。而班杜拉則認為個體能主動選擇學習內容與方式。
3.行為解釋:斯金納認為是由外在刺激決定。而班杜拉則認為是由個體認知與環境互動決定。
4.學習過程:斯金納是以試誤與強化為主。而班杜拉則以觀察、認知處理與動機為主。
班杜拉的理論擴展了行為主義的侷限,使學習理論更加貼近人類實際的學習過程。 影片中所出現之名詞,若需要解釋,請於下方留言 以上是對社會學習論與行為主義兩者差異的重點整理 記得分享、訂閱、點讚。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教育心理學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