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學習動機的目標導向
四種學習動機的目標導向
一、學習動機的意涵
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個體從事學習行為,並維持與促進該行為朝向學習目標發展的心理歷程。換言之,學習動機決定了學習者是否願意投入學習、持續努力,以及如何面對學習挑戰。教育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習動機不僅影響學習成果,還決定了學習策略的選擇與應用。因此,探討學習目標導向的不同類型,以及如何提升學習動機,是學習與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
二、學習目標的分類
學習動機的目標可大致分為四大類:精熟目標(mastery goal)、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迴避型工作目標(work-avoidance goal)以及社會性目標(social goals)。這些目標各自代表不同的學習動機模式,影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行為與成果。
(一)精熟目標(Mastery Goal)
精熟目標的學習者將重點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並相信透過努力與練習可以改善才能。他們通常對簡單的學習任務不感興趣,反而更傾向挑戰較高難度的學習內容,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夠促進自身的進步。他們也較容易使用多元的學習策略,例如深度理解、批判性思考、跨情境應用等。對於失敗的解釋,精熟目標的學習者通常會將其歸因於自身努力不足,而非能力不足,因此更能保持學習的內在動機。
提升策略:
1.建立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教師與學習者應強調努力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性,而非僅關注成績。
2.提供挑戰性任務:透過逐步增加學習難度,讓學生在努力克服挑戰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
3.鼓勵多元學習策略:如組織筆記、概念圖、問題導向學習(PBL)等,以提升學習效果。
(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
表現目標的學習者重視獲得他人正向評價,並希望避免負向評價。他們通常相信,成功是天賦的體現,而努力不足以改變結果,因此可能選擇較容易成功的學習任務,來確保自己的表現優異。他們較少使用深度學習策略,當面對困難或失敗時,容易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學習動機。
提升策略:
1.改變評價方式:將評量標準從「他人比較」轉向「個人進步」,減少對外部評價的依賴。
2.鼓勵挑戰任務:強調過程中的努力與進步,而非僅關注最終結果。
3.提供建設性回饋: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協助他們找到改進的方向,而非簡單地評價能力高低。
(三)迴避型工作目標(Work-Avoidance Goal)
此類學習者不願意付出超過最低限度的努力,傾向選擇最簡單、最容易完成的學習任務。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較不自信,因此會盡量避免挑戰性學習內容,並可能展現較低的學習堅持度。
提升策略:
1.提高學習任務的吸引力:讓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興趣結合,增強學習的內在動機。
2.設定可達成的目標:透過小步驟學習法,讓學生感受到逐步進步的成就感。
3.提升自我效能感:透過成功經驗的積累,增強學習者的信心與持續努力的動力。
(四)社會性目標(Social Goals)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有時來自於社交需求,例如希望與朋友一起學習、獲得同儕的認可,或滿足家庭與社會對自身的期望。此類目標可能會促進學習者投入學習,但若過度依賴外部認可,可能導致學習成效不穩定。
提升策略:
1.建立合作學習機制:如小組討論、合作專題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社交支持。
2.引導學生內在化學習價值: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長遠意義,而不僅僅是為了討好他人。
3.運用同儕激勵:鼓勵學習者互相支持與鼓勵,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教育心理學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