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Piaget 進行學習的兩個互補歷程


Piaget 進行學習的兩個互補歷程
皮亞傑(Jean Piaget)是發展心理學的先驅,他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強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如何理解與適應世界。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是透過與環境的互動逐步建構認知結構,而這一過程主要依賴兩個核心機制: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這兩個機制是相互補足的,個體既需要將新經驗納入既有的知識框架(同化),也需要在必要時調整既有的認知結構來適應新環境(調適)。透過這些機制,個體能夠不斷發展其思維模式,從而形成更成熟的認知結構。

一、同化與調適的機制
1. 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指的是個體將外界的新資訊納入自己已經擁有的認知框架內,使之符合既有的知識結構。這種過程相對簡單,因為它不需要改變現有的認知模式,而只是擴展或充實已有的知識。例如,當孩子第一次看到一隻新種類的狗時,他可能會直接將其歸類為「狗」,因為它符合他對「狗」的基本認識(如四條腿、會叫、是寵物等)。 然而,同化並不總是足夠的。當新經驗無法被輕易納入現有的認知框架時,個體就需要進行調適。
2. 調適(Accommodation)
調適指的是個體在面對無法用既有知識理解的新情境時,調整或重建其認知結構,以適應新的資訊。例如,假設孩子原本認為「所有長翅膀的生物都是鳥」,但當他發現蝙蝠雖然有翅膀卻並非鳥類時,他就需要調整自己的分類系統,將蝙蝠區分為不同的類別。這樣的過程促使個體的認知結構更加精細與準確。
3. 認知平衡與失衡(Equilibration and Disequilibrium)
皮亞傑進一步指出,學習的發生依賴於**認知平衡(equilibration)與認知失衡(disequilibrium)**之間的動態調節。當個體的認知結構能夠有效地處理環境中的新資訊時,個體會感到平衡。然而,當新資訊與既有的知識產生衝突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衡,促使個體進行調適以恢復平衡。因此,學習的本質就是個體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透過同化與調適來達成更高層次的認知發展。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與同化、調適的應用
皮亞傑將認知發展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中的學習歷程均涉及不同程度的同化與調適:
1.感覺動作期(0-2歲):嬰兒主要透過感覺與動作來探索世界,學習基本的因果關係。例如,他們學會如何抓取物品(同化)或如何改變握持方式來適應不同形狀的物品(調適)。
2.前運思期(2-7歲):兒童開始發展象徵性思維,如語言與圖像,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將新事物比擬為熟悉的概念(同化),但當發現新事物不符合原本的理解時,會逐漸學習修正(調適)。
3.具體運思期(7-12歲):此階段的兒童開始理解邏輯關係與因果推理,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分類與排列。他們可以透過試驗與錯誤來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使之更符合現實世界。
4.形式運思期(12歲以上):青少年開始具備抽象思維與假設推理的能力,能夠思考未來的可能性並評估多種情境。他們能夠更靈活地運用同化與調適,使其知識結構不斷擴展與深化。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