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istration3: 行政學的研究方法與途徑
行政學的研究方法與途徑
行政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研究方法歷經傳統到現代,日益多元。早期偏重規範性與理論建構,現代則強調實證、比較、詮釋與批判等多種方法。
一、法則與事實的研究法
1.法則的研究法(golden-rule approach)
(1)著重建構普遍原則與規範,試圖為行政行為提供理論依據。
(2)問題:忽略了現實環境的複雜與變動,過於理想化與僵化。
2.事實的研究法(fact-finding approach)
(1)強調實證資料與客觀分析,從「是什麼」的角度探究問題本質。
(2)重視實況調查、個案研究,講求資料的收集與判斷。
二、靜態與動態的研究法
1.靜態研究(static approach)
(1)著重結構與制度設計,如職權劃分、法令規定、組織圖等。
(2)屬於早期行政學的主流方法。
2.動態研究(dynamic approach)
(1)注重人際互動、組織溝通、文化背景、非正式組織影響等。
(2)研究重點如:溝通(communication)、決策過程(decision-making)、心理反應等。
三、比較與生態的研究法
1.比較研究(comparative approach)
(1)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行政制度差異,探討制度移植與適應。
(2)代表人物:Fred W. Riggs(提出農業型、工業型、稜鏡型行政模式)
2.生態研究(ecological approach)
(1)探討行政制度與其所處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環境互動關係。
(2)強調制度適應與背景環境的影響。
四、生理與心理的研究法
1.生理研究(physiological approach)
關注員工健康、工作條件、工作環境(如照明、座位、溫度等)對行政效率的影響。
2.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approach)
(1)著重員工的激勵、溝通、人際關係、士氣與心理需求等問題。
(2)相關概念如:激勵理論、自我實現、士氣與滿足感等。
五、間接與直接的研究法
1.間接研究(indirect approach)
利用文獻、法規、檔案、報導等二手資料分析行政現象。
2.直接研究(direct approach)
(1)實地觀察、田野調查、角色扮演、深度訪談等。
(2)強調接觸真實環境與民眾互動,重視經驗與行動。
六、詮釋理論的研究法(interpretive theory approach)
1.起源於柏拉圖與康德的理想主義,主張經驗非唯一真理來源。
2.關心人如何「賦予行動意義」、理解價值與行為背後的社會意圖。
3.強調語言、象徵、文化脈絡、主觀詮釋。
4.代表方法:符號互動論、現象學、詮釋學、紮根理論等。
七、批判理論的研究法(critical theory approach)
1.起源於馬克思主義與法蘭克福學派。
2.主張知識不是中立的,應該成為揭露壓迫、促進解放的工具。
3.目標:改變現實、促進社會正義,批判既有權力結構與制度。
4.代表人物:Georg W. F. Hegel、Habermas
5.關注:組織內的壓迫、語言與意識形態控制、權力運作。
八、行動理論的研究法(action theory approach)
1.代表人物:Harmon(1981)
2.重視行動背後的價值與意圖,強調人是主動的行動者而非被動受控。
3.關鍵概念:
(1)人類本質是主動的、社會性的
(2)強調「面對面情境」與「互動主觀性」
(3)行動要與倫理價值結合,才能達成公共行政發展
(4)結合理論與實踐,關注現實問題解決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行政學導論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