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淺談歸因與歸因偏差:心理學視角下的人類認知模式(Attribution)


淺談歸因與歸因偏差:心理學視角下的人類認知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會思考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背後的原因,這種心理活動被稱為「歸因」(Attribution)。心理學家 Fritz Heider(1958)提出,人類天生就具備歸因的本能,因為我們需要理解並掌控周遭世界。歸因理論認為,當人們試圖解釋行為時,通常會從內在特質或外在環境來尋找原因。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認知往往並非完全客觀,這導致了一些系統性的錯誤判斷,即「歸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

一、歸因的基本類型
Heider 認為,行為的成因可大致區分為兩類:
1.情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當人們認為行為的發生是因外在環境因素影響時,即為情境歸因。例如:某位學生上課遲到,可能是因為當天的天氣狀況影響交通。
2.性格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當人們認為行為是由個人特質所決定時,即為性格歸因。例如:如果一名學生經常遲到,其他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該生的個性較為懶散或缺乏時間管理能力。

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與反應,這也是歸因偏差產生的基礎。

二、常見的歸因偏差
儘管歸因是一種自然的認知過程,但人類在解釋行為時,常常受到自身經驗、文化背景及心理機制的影響,導致非理性的偏誤。以下為四種常見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Ross(1977)提出,人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往往會高估個人特質的影響,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響。例如:若有人在公共場所摔倒,我們可能會認為他不夠小心,而非歸因於地面濕滑。

2.錯覺控制(Illusion of Control)
Langer(1975)提出,當人們認為自己能夠掌控某些隨機事件時,便會產生錯覺控制的偏差。例如:學生考試前反覆檢查答案,認為這樣可以影響考試結果,儘管實際上成績主要取決於事前的準備程度。
3.自利性歸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
當人們解釋自身行為的結果時,通常會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內在因素,而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以保護自尊。例如:學生考試成績優異時,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讀書;但若成績不佳,則可能歸咎於試題太難或老師評分不公平。
4.行為者-觀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
此偏差指的是人們對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歸因方式不同。當解釋自己的行為時,人們較傾向於採取情境歸因,而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則偏向性格歸因。例如:當自己開車闖紅燈時,可能會歸因於當天心情焦慮或時間緊迫;但當別人闖紅燈時,則可能會認為對方魯莽、不遵守交通規則。

三、歸因偏差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歸因偏差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極為廣泛,特別是在社交關係、職場互動及教育領域。例如:
1.人際關係:夫妻間的爭吵往往受到歸因偏差影響,例如一方認為對方懶惰(性格歸因),而非考慮對方可能工作過度疲勞(情境歸因)。
2.職場互動:主管評估員工表現時,可能會高估個人特質的影響,而忽略工作環境的挑戰。
3.教育領域: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歸因方式,可能會影響其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如何減少歸因偏差?
雖然歸因偏差是人類認知的自然現象,但透過以下方式可以減少其影響:
1.提高自我覺察:意識到歸因偏差的存在,能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評估他人的行為。
2.多角度思考:在評估行為時,嘗試考慮外在環境因素,而不僅僅是個人特質。
3.培養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他們的處境,能減少歸因偏差的影響。
4.基於證據的評估:避免以主觀印象做判斷,而是尋找具體的事實來支持自己的歸因。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