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憂鬱症與躁鬱症:理解、診斷與應對策略


憂鬱症與躁鬱症:理解、診斷與應對策略
憂鬱症(Depression)與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情感障礙(Affective Disorders),影響著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這些心理疾病不僅影響個體的情緒,還可能對其生活品質、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然而,由於大眾對憂鬱症與躁鬱症的認識仍然有限,許多人可能無法察覺自己或親友的病徵,甚至產生誤解。

一、憂鬱症:症狀與影響
憂鬱症是一種持續性的低落情緒狀態,並非單純的短暫悲傷,而是長期影響個體心理與生理的嚴重病症。根據臨床診斷,憂鬱症通常包含以下四種類別的症狀:
1.情緒低落:個體容易感到受傷、失落,對於曾經感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並可能產生自我厭惡、罪惡感或羞恥感。
2.思考悲觀:對世界抱持消極態度,自認為失敗者,對未來毫無希望,甚至可能出現自殺念頭。
3.動機缺乏:對日常活動提不起勁,應變能力下降,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機能。
4.生理症狀:如食慾異常(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失眠或嗜睡、長期疲倦、身體無力等。

憂鬱症並非僅限於心理層面,其生理影響同樣顯著。例如,長期憂鬱可能導致免疫系統下降,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更嚴重者可能發展成重度憂鬱,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二、躁鬱症:極端情緒的循環
與單純的憂鬱症不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障礙,個體的情緒在極端的「躁期(Manic Episode)」與「鬱期(Depressive Episode)」之間擺盪。這種反覆的情緒波動不僅影響個體的行為,也可能對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

1.躁期的特徵
(1)異常高昂的情緒,感覺自己無所不能
(2)精力充沛、話語增多、睡眠需求減少
(3)判斷力下降,容易做出衝動決策,如過度消費或危險行為

2.鬱期的特徵
(1)表現出與憂鬱症相似的低落情緒與動機缺乏
(2)出現負面自我評價與絕望感
(3)身體與心理上的疲憊感加重

躁鬱症患者的情緒波動週期可能因人而異,有些人幾個月才經歷一次情緒轉變,而有些人可能在短時間內反覆變化。由於其不穩定性,躁鬱症比一般的憂鬱症更難以控制,患者需要長期監測與治療。

三、憂鬱症與躁鬱症的治療方式
目前,這兩種情感障礙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等多種方法,並根據個體病情調整。

1.藥物治療
(1)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s):如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等。
(2)氣氛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如鋰鹽(Lithium)與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鈉),特別適用於躁鬱症患者。

2.心理治療
(1)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幫助患者改變負面思維模式,學習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2)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例如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Flow)理論與Seligman的積極心理學,有助於增強患者的心理韌性。

3.物理治療
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對於嚴重憂鬱症患者,特別是對藥物無效的個案,ECT能有效改善症狀。

此外,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健康飲食及社交活動,也能幫助患者減緩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四、如何面對憂鬱與躁鬱:個人與社會的角色
對於懷疑自己或親友可能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時,應該採取積極而正確的態度:
1.尋求專業幫助:心理健康問題與其他身體疾病一樣,需要專業醫療介入,千萬不要輕視或羞於求助。
2.建立支持系統:家人、朋友與社會資源(如心理輔導機構)都是患者恢復的重要支柱。
3.避免污名化(Stigma):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可能讓患者不敢求助,因此我們應該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心理健康問題,促進更友善的環境。
4.教育與自我提升: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身邊需要的人。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