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秩序到社群挑戰:Garfinkel的破壞性實驗的應用
從日常秩序到社群挑戰:Garfinkel的破壞性實驗的應用
日常生活看似平凡無奇,但在社會學者眼中,日常其實是一個充滿秩序、規則與默契的舞台。我們每天與人互動時,很少會質疑「為什麼要這樣說話」、「為什麼這樣做才對」,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模式,其實正是社會穩定運作的重要機制。Harold Garfinkel 於1960年代所提出的「破壞性實驗(breaching experiment)」就是針對這些被忽視的默契與規範進行深入探討的重要方法。
一、破壞性實驗的理論背景與意義
1. 什麼是破壞性實驗?
破壞性實驗是Garfinkel在其「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中所提出的研究策略。這種實驗的核心理念是:透過蓄意地「打破」人們日常互動中的默契與規則,觀察人們如何感到不安、困惑,進而「修復秩序」。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藉由「破壞秩序」來顯現「秩序存在」的方法。
例如:當一位學生回家跟父母說「我今天在學校吃飯」,父母若追問「你吃幾口?花多少錢?排第幾個?」,這種超出一般互動期待的對話,就會讓人感到不自在,進而反映出原本的互動規範是如何被默認與維持的。
2. 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
Garfinkel認為,傳統社會學太常依賴抽象理論來解釋社會現象,卻忽略了「人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互動、如何理解彼此」這個根本問題。因此,他主張應該從最微小、最日常的互動中,去發現社會秩序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破壞性實驗的目的不在於戲謔或挑釁,而是在於揭示我們日常生活背後那些看不見、說不出口、但每個人都在遵守的社會規範。
二、破壞性實驗的基本特徵
1.日常語境中的非日常行為:實驗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例如家庭、學校、街道或社群網站。
2.刻意違反互動規範:實驗者會做出不合常理的行為,例如在電梯裡面面相對站著、不斷重複對話內容等。
3.觀察他人反應與秩序修復:重點不在實驗者的行為,而在其他人如何表現出困惑、質疑,甚至試圖「讓事情回到正軌」。
4.揭露社會常規的無形力量:透過這些反應,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日常秩序不是自然的,而是社會成員共同努力建構與維繫的。
三、數位時代的破壞性實驗:社群媒體中的「友誼規範」
隨著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LINE、Threads等)的興起,人際互動也從實體空間延伸到虛擬世界。然而,即便是在虛擬空間中,人們同樣依循著某些「社群規範」,例如:
1.好友生日要留言祝賀;
2.已讀不回會被認為不禮貌;
3.貼文按讚表示支持與關心;
4.私訊時不能太晚回覆。
這些規範雖然沒有明文寫出,但多數使用者都默默遵守,違反者常常會受到排擠或指責。
實驗設計範例:破壞「友誼規範」
1.研究目的:探討社群媒體中「朋友之間應有互動回應」的社會期望。
2.實驗設計:
(1)在個人動態牆貼出一則明顯需要關心或互動的貼文,例如「今天心情很差」或「有人願意傾聽我嗎?」。
(2)對於所有留言一律不回應或只用自動貼圖回應(例如按一個大笑圖)。
(3)記錄朋友的反應(是否私訊、是否詢問、是否取消關注、是否公開質疑)。
(4)過幾天後補發一則貼文說明實驗,徵詢大家的看法與感受。
3.觀察重點:
(1)被「忽視」的朋友是否感到失望或生氣?
(2)有人私下詢問狀況嗎?
(3)有人公開批評這種行為嗎?
(4)有人理解這是一種實驗嗎?
這樣的設計不僅可反映社群媒體中的「數位禮貌」,也揭示了「虛擬友誼」在現代社會中的脆弱性與期望結構。
四、反思與應用
破壞性實驗雖然簡單,卻具有深遠的社會學意涵。它讓我們看見,日常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狀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透過語言、行為與互動「共同創造」出來的秩序。特別在資訊爆炸、虛擬人際關係越來越盛行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規則,究竟承載了多少社會信任與人際情感的維繫?
此外,破壞性實驗的精神也提醒我們:研究社會現象時,不必總是追求宏大理論,有時候,深入觀察一則「已讀不回」的背後,或許就能打開理解人類社會行為的大門。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