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ner的三向度歸因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
Weiner的三向度歸因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
一、三向度歸因論的內涵
1.三向度歸因論(Self-Attribution Theory)由心理學家伯納德·溫納(Bernard Weiner)於1970年代提出,主要探討個人如何解釋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並將其歸類為三個維度:
(1)內在與外在(Locus of Control):影響結果的因素是來自個人內在(如能力、努力),還是來自外在環境(如運氣、工作難度)?
(2)穩定與不穩定(Stability):影響結果的因素是否會隨時間改變?例如,能力通常被視為穩定因素,而努力則是不穩定因素。
(3)可控制與不可控制(Controllability):影響結果的因素是否可由個人控制?例如,努力是可控的,而運氣則是不可控的。
2.這三個維度可以組合成六種類型,並影響個人的行為動機與情緒。例如,如果個人將失敗歸因於自身能力不足(內在、穩定、不可控),可能會產生無助感;但若將其歸因於努力不夠(內在、不穩定、可控),則可能更願意改進。
二、三向度歸因論與動機的關聯
溫納的研究指出,歸因方式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學習動機與未來行為。常見的歸因類型與其影響如下:
1.能力(內在、穩定、不可控):若個人認為成功或失敗主要取決於能力,則可能會產生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認為能力無法改變,進而降低學習動機。
2.努力(內在、不穩定、可控):若個人相信努力可帶來成功,則會更積極投入學習。
3.工作難度(外在、穩定、不可控):如果個人認為某項工作本身就很困難,可能會降低其嘗試的意願。
4.運氣(外在、不穩定、不可控):若個人將成功或失敗歸因於運氣,則可能缺乏行動的動機。
5.身心狀態(內在、不穩定、可控或不可控):個人的健康狀態與情緒也會影響其工作表現。
6.他人反應(外在、不穩定、不可控):社會評價可能影響個人的自我概念與行動。
三、三向度歸因論的教育應用
在教育領域,教師與家長可以透過理解歸因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更積極的學習態度。
1.鼓勵可控的歸因方式:
(1)讓學生將成功歸因於努力,而非天生能力,以培養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
(2)避免讓學生將失敗歸因於不可控因素,如運氣或環境,而是引導其思考如何透過努力改善。
2.提供適當的回饋:
(1)當學生成功時,強調其努力與策略,而非單純稱讚其聰明。
(2)當學生失敗時,應幫助其分析問題,提供改善方法,而非讓其感到無助。
3.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
(1)提供適當的挑戰與支持,讓學生體驗努力與成功之間的關聯。
(2)避免過度競爭,以減少學生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的可能性。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