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administration-8 管理技術學派的興起與發展: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為核心


管理技術學派的興起與發展: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為核心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工廠的生產線、政府的行政部門,還是私營企業的日常營運,「效率」與「制度化管理」早已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詞。而這種管理思維的起源,便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管理技術學派」。該學派強調透過科學方法與技術手段來改善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費德瑞克·W·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也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一、管理技術學派的起源與背景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推動大量生產方式普及,傳統師徒制與靠經驗管理的方式逐漸無法應付日益複雜的工廠運作。當時的企業主普遍面臨工人效率不穩、資源浪費、管理混亂等問題。這時候,一種強調「用科學來管理」的思維應運而生,也就是所謂的「科學管理」或「管理技術學派」。

這種管理模式的基本假設是:只要運用科學方法研究工作流程與作業標準,就能找出最有效率的做法,從而提升整體
生產力。

二、泰勒其人與科學管理理論的形成
1. 背景與經歷
泰勒1856年出生於美國賓州費城,家境優渥,父母鼓勵他接受高等教育。他原本預計就讀飛利賓克萊學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後來卻因視力惡化而被迫中斷學業,並放棄進入哈佛大學的機會。

泰勒的人生轉折點發生在進入**米德維爾鋼鐵公司(Midvale Steel Company)**之後。他從基層機器部門工人做起,因表現傑出而升任為領班、主管、工程師,甚至進一步在夜間修讀學位,成為機械工程碩士。這段親身從事現場工作的經歷,使他深刻理解工人操作上的困難,也體認到靠經驗與命令式管理方式的局限。

2. 實驗與研究
泰勒在貝利恒鋼鐵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任職時,有機會進行多項實驗與改良工作流程的嘗試。他曾發明數種具有經濟效益的機具,並在現場測試不同的作業流程與工資制度。

這些經驗使他意識到:管理不應只是憑直覺下命令,而應該像工程學一樣,有系統地分析、設計與規劃。

三、核心概念與主要著作
1. 管理的四大原則(出自《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於1911年出版的經典著作《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明確提出四大核心主張:
(1)以科學方法代替經驗法則:對每一項工作進行詳細分析,找出「唯一最好的方式」。
(2)系統化挑選與訓練工人:不再讓工人自由選擇工作方法,而由公司指派並訓練。
(3)管理者與工人分工合作:管理者負責規劃與監督,工人專心執行。
(4)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透過激勵制度與標準流程,達到雙方共贏。
(5)這些主張的核心精神在於:管理是一門可以被量化、分析與優化的科學。

2. 計件工資制度與工廠管理論文
泰勒先後於1895年與1903年發表兩篇重要論文——〈計件工資制度〉(A Piece Rate System)與〈工廠管理〉(Shop Management)。他在文中指出:
(1)工資應該與績效掛鉤,以激勵工人產出;
(2)管理者應研究工作順序、工人能力、作業分配;
(3)工人需經由訓練來熟悉標準化流程;
(4)勞資合作是實現高效率的前提。

這些觀點深刻影響20世紀初期的工業管理,也為日後的管理學教育奠定基礎。

四、面對的反彈與爭議
儘管科學管理理念立意良善,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面臨相當大的阻力。工人普遍認為這種管理方式過於強調效率,卻忽略了他們的尊嚴與參與感。例如在1911年「水城羅工案(Watertown Strike)」中,工人因反對科學管理制度而發起罷工,導致政府介入調查。

此外,有些批評認為泰勒的制度會將人視為機器的一部分,導致工作變得單調乏味,甚至破壞勞資關係的和諧。

五、後續發展與影響
雖然泰勒本人在生前便遭遇反彈與誤解,但他所推動的科學管理思想,卻啟發了後續多位管理學家。像是**吉爾布雷斯夫婦(Frank & Lillian Gilbreth)**便進一步發展出「動作研究」(Motion Study),強調動作簡化與時間控制;**甘特(Henry Gantt)**則創造了著名的「甘特圖」,成為現代專案管理的核心工具。

在公共行政領域,泰勒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他強調的「效率原則」逐漸滲透到政府部門,引發一波行政改革,並奠定了「公共行政即應以科學管理為基礎」的傳統理論。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