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Binet 與Sternberg 智力觀點之比較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


Binet 與Sternberg 智力觀點之比較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
智力(intelligence)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自心理學誕生以來,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核心。
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和美國心理學家史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智力的本質。他們的觀點,不僅影響了心理測驗的發展,也深刻改變了教育實務對於學習能力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設計。

一、比奈對智力的看法
比奈被譽為「現代智力測驗之父」。他最早認為,智力可以透過「智齡」的概念來衡量,也就是以一個人在解答實際問題時的表現來推估其心智年齡(Mental Age, MA)。比奈的智力觀點有兩大重點:
1. 強調實際操作表現
比奈不只是問學生抽象的問題,而是讓他們完成具體的任務,例如解數學題、理解文字內容或回答常識問題。透過這些「操作表現」來評估孩子的認知能力。
2. 創立心智年齡概念
比奈認為,孩子的智力發展可以比照一個「標準」年齡來判定。
例如,一個8歲的孩子如果表現得像10歲小孩的水準,代表他的心智年齡是10歲;反之,如果只達到6歲的程度,則心智年齡為6歲。
後來,這個概念成為智力測驗發展的重要基礎。

總結比奈的核心想法:
(1)智力可以被量化。
(2)智力表現可以用「心智年齡」來衡量。
{3)教育重點在於發現哪些孩子需要額外幫助,並提供適當的教學。

二、史騰伯格對智力的看法
史騰伯格認為,傳統的IQ測驗太過狹隘,無法全面反映人類的智力。他在1984年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將智力分成三個部分:
1.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這部分也叫「分析智力」,主要指人處理資訊的能力,包括:
(1)策略選擇能力:能夠聰明地選擇解題的方法。
(2)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能夠有效吸收新知識。
(3)表現成分:實際把知識轉化為行動,表現出來。

這部分最接近傳統IQ測驗的範疇。

2. 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
這是指一個人面對新情境時,能否快速適應並善用經驗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
(1)自動化能力:能夠熟練地處理曾經遇過的問題。
(2)創造力:能夠在新情境中靈活運用經驗,甚至產生創新解決方案。

3.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又叫「實踐智力」,指的是一個人能否根據環境需求,調整自己行為以達成目標的能力。這部分特別強調:
(1)適應環境:例如轉換學校、搬家到新地方,能夠快速融入新環境。
(2)改變環境:當環境不利時,懂得主動調整或影響環境。
(3)選擇環境:有智慧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

總結史騰伯格的核心想法:
(1)智力不只是「會考試」而已,還包括實際生活的智慧和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2)智力是多元而且可以培養的。

三、比奈與史騰伯格觀點的異同
1. 對智力本質的看法
(1)比奈:把智力看成一種單一的、可以量化的「能力」,可以用智齡來測量。
(2)史騰伯格:認為智力是多面向的,包含分析力、創造力和實踐力,不應該只用一種標準衡量。

2. 智力的運作機制
(1)比奈:智力是像「力量」一樣,可以多寡高低之分。
(2)史騰伯格:智力是「過程」和「互動」,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中展現出來的綜合表現。

3. 智力的文化脈絡
(1)比奈:較少考慮文化與環境因素,著重於個別差異。
(2)史騰伯格:強調智力表現必須放在文化脈絡中理解,不同文化對「聰明」有不同定義。

4. 智力發展的來源
(1)比奈:較強調先天遺傳因素。
(2)史騰伯格:重視後天環境與經驗對智力發展的影響。

四、對教育的啟示
從比奈和史騰伯格的智力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重要的教學啟示:
1. 量身打造教學
比奈提醒我們,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速度不同,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提供適合的課程與輔導,而不是用一個標準去評斷所有人。

2. 多元化教學
史騰伯格則讓我們明白,不同的學生有不同類型的智力。有的學生擅長分析推理,有的學生擅長動手操作,有的學生則具有生活智慧。因此,教育應該設計多元學習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所長。

3. 注重實務與創意
史騰伯格特別強調,真正的智力是在生活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學校除了教學生考試技巧之外,更應該培養他們實際應變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4. 重視文化脈絡
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成功」和「聰明」的定義不同。教育者應該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尊重多元價值觀,並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更貼近現實的學習內容。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