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意義、核心課題與基本原則
人類發展:意義、核心課題與基本原則
一、發展的意義
從一個人出生開始,直到生命結束,在基因的框架內,每個人都會經歷一連串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有一定範圍與方向性的。
根據Gottesman(1963)提出的「反應範圍」(range of reaction)概念,個體的遺傳基因為其一生的發展設定了一個可能變化的範圍;而Waddington(1957)所描述的「定向化」(canalization)則進一步說明,即使環境條件有所不同,發展過程仍會沿著一定的軌道前進,不會輕易偏離。
簡單來說,人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1.遺傳賦予我們潛能與限制。
2.環境則在這個範圍內推動變化,塑造出具體的表現。
因此,發展可以理解為在基因設定的可能範圍內,隨著時間推移,個體在生理、心理與行為上持續成長與變化的過程。
二、發展理論的主要課題
1. 單一路徑還是多重路徑?
早期的發展理論大多認為,所有人類無論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如何,都會依循相同的發展階段。例如:
(1)嬰兒會先學會爬,再學走路。
(2)青少年普遍會經歷自我探索與身份認同的階段。
但隨著跨文化研究的興起,學者們發現,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教養方式會產生明顯差異。例如:
(1)在某些社會中,嬰兒較早開始走路。
(2)某些文化的青少年期較短,甚至不存在西方文化中強調的「叛逆期」。
這讓我們意識到:發展並非只有一條固定的路徑,而是可以有多重變化,取決於個體所處的環境脈絡。
2. 連續變化還是不連續變化?
另一個課題是:發展是像流水般連續變化?還是像階梯一樣一階一階躍進?
舉例來說,語言能力的發展:
(1)有人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語言能力逐漸累積,屬於連續變化。
(2)但有些研究指出,兒童在某個關鍵時期(如18個月大)會突然爆發式地學會大量新詞彙,這就像質變,屬於不連續變化。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是典型例子:他認為孩子的思考方式會隨著年齡出現質性的飛躍,每個階段的思維模式都有明確的差異。
3. 先天還是後天?
最後一個永恆的問題是:人類發展主要來自先天還是後天?
(1)經驗論者(如Locke)認為,孩子出生時像一塊空白的石板(tabula rasa),所有能力與知識都要靠後天經驗來累積。
(2)遺傳論者(如達爾文、Chomsky)則認為,基因與生物本能才是發展的基礎,例如:語言學習裝置(LAD)讓嬰兒自然地學會語言。
現代觀點則認為:發展是先天與後天共同作用的結果。基因提供了基本的潛能與限制,而環境提供了實際發揮這些潛能的條件與機會。
三、發展的一般性原則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Piaget等人的研究,發展具有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 發展有先後的規律性
所有的發展都有其固定的順序,不可隨意跳躍。例如:必須具備基本的物體恆存概念,孩子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
這種規律性代表著,每個能力的出現都有其自然的先後次序。
2. 發展有個別差異
雖然每個人都遵循相似的發展路徑,但發展的速度與表現水準存在明顯個體差異。
(1)有的孩子兩歲時便能說出完整句子。
(2)有的孩子則可能到三歲才開始流利表達。
這種差異是正常的,反映了基因、環境與個人經驗的不同。
3. 發展具有連續性(Continuity)
發展是連續累積的過程,即使看似有階段性的變化,本質上也是先前累積經驗的延伸與深化。
沒有憑空出現的新能力,每一個新階段都是在過去基礎上建構起來的。
因此,即使遇到發展的停滯或倒退現象,也通常是暫時的,整體發展仍是向前推進的。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教育心理學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