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決策的理論模式
行政決策的理論模式
一.綜合理性模式:
托馬斯·R·戴伊(Thomas R. Dye)和赫伯特·A·賽蒙(Herbert A. Simon)
1.決策者的行為反映目的或意圖:
(1)在理性模式中,假定決策者的行為是有目的和有意圖的,而非隨機或意外的。
(2)決策者在做出選擇時,會基於特定的目標或意圖,這意味著他們的行為是為了實現某些預定的結果或滿足特定的需求。
2.決策過程是信息導向和目標導向的:
(1)決策者會收集並分析相關信息,以此來指導他們的決策。
(2)決策過程強調的是基於理性分析和目標追求的決策制定,決策者會試圖找到最佳的方法來達成他們的目標。
3.決策者會試圖最大化效用或滿足度:
(1)根據理性模式,決策者會尋求那些最有可能實現其目標的選項,並傾向於選擇能夠最大化其效用或滿足度的行動方案。
(2)這個過程涉及衡量不同選項的潛在結果,並選擇最符合其目標和偏好的方案。
4.考慮到決策的後果:
(1)理性決策模式假定決策者在做出決策時會考慮其可能的後果。
(2)這意味著決策者不僅考慮行動的直接結果,還考慮長遠影響和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賽蒙的這種方法強調了決策過程中的理性和系統性,但他也承認在實際情況中,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認知限制,決策者往往無法達到完全的理性。因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認為人們在面對決策時,通常是尋求一個足夠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最優解決方案。
二.滿意決策模式:
1.有限理性的認識:
(1)Simon認為,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時間的限制以及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決策者無法進行完全理性的決策。
(2)在現實世界中,決策者往往不能評估所有可能的選擇或預測所有後果。
2.尋求滿意解決方案:
(1)與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相比,決策者更傾向於尋找一個「足夠好」或「滿意」的解決方案,而非最優解決方案,
(2)滿意解決方案意味著在特定條件下,這個方案能夠滿足決策者的基本要求和目標。
3.行為模式和直覺模式的結合:
(1)在進行決策時,決策者通常會結合行為模式和直覺模式。
(2)行為模式包括基於經驗和已知信息的系統性思考。
(3)直覺模式則涉及更多的直覺判斷和非形式化的思考過程。
4.決策過程的動態性:
(1)決策過程是動態的,隨著情況的變化和新信息的出現,決策者的目標和偏好可能會調整。
(2)這意味著滿意決策不是一次性的過程,而是隨著環境變化而持續適應和調整的過程。
三.漸進主義:
1.查爾斯·林布隆(Charles Lindblom)的觀點:
(1)林布隆認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研究應該考慮到實際操作中的限制,包括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政治環境的限制。
(2)他提出了「漸進調適」的概念,主張決策應該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而非一次性的、大刀闊斧的改變。
(3)林布隆的觀點強調了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實用主義和彈性,認為決策者應該根據當前情況和可用信息來進行小的、可逆的調整。
2.亞倫·衛達夫斯基(Aaron Wildavsky)的觀點:
(1)衛達夫斯基認為政策設計是社會互動的產物,這意味著政策的形成和實施是多個利益相關者互動和協商的結果。
(2)他強調了多元主義和民主政治在政策分析和制定中的重要性,認為政策過程應該包容不同的觀點和利益。
(3)衛達夫斯基的理論強調政策制定是一個開放和動態的過程,涉及廣泛的社會參與和公共討論。
四.混合掃描模式:
阿米泰·愛尊尼(Amitai Etzioni)提出的混合掃描模式是對漸進主義的一種回應和發展,旨在解決純粹漸進主義可能帶來的局限性。
1.基本決策與漸進決策的結合:
(1)混合掃描模式認為,有效的決策過程應該結合基本決策(涉及根本性、長期的策略性決定)和漸進決策(日常、調整性的小幅度決定)。
(2)這種方法旨在平衡大膽創新與謹慎實踐之間的關係,確保決策既有遠見又切實可行。
2.大局與細節的重視:
(1)在決策過程中,愛尊尼主張要同時關注大局(全面、戰略性的視角)和細節(具體、操作性的考慮)。
(2)這要求決策者在制定廣泛的策略和政策時,同時考慮到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挑戰和細節問題。
3.靈活性和動態調整:
(1)混合掃描模式強調決策過程的靈活性和動態性,認為決策者應該根據新的信息和環境變化進行調整。
(2)這種模式允許在大方針不變的情況下,對細節和具體實施方式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調整。
4.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1)混合掃描模式試圖結合理論指導和實踐考量,以確保決策既有理論依據又符合實際條件。
(2)決策者被鼓勵在理解理論框架的同時,也要深入分析具體情況和可能的實施挑戰。
五.垃圾桶模式(Cohen, March, Olsen):
垃圾桶模式是由邁克爾·D·科恩(Michael D. Cohen)、詹姆斯·G·馬奇(James G. March)和約翰·P·奧爾森(Johan P. Olsen)共同提出的一種組織決策理論。這個理論在1972年通過論文《組織選擇的垃圾桶模式》首次被介紹。
1.決策的隨機性和無序性:
(1)垃圾桶模式強調,在許多情況下,組織決策過程是隨機和無序的,而非有序和理性的。
(2)決策過程常常是由多種因素混合在一起的結果,包括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和選擇機會。
2.缺乏明確目標或一致性:
(1)在這種模式下,組織常常在沒有明確目標或一致性的情況下做出決策。
(2)決策過程可能受到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如參與者的個人動機、當前可用的解決方案,以及當時的情境條件。
3.組織化失序的概念:
(1)垃圾桶模式描述的是一種「組織化失序」(organized anarchies)的狀態,其中組織的行為模式缺乏固定的結構或預測性。
(2)在這種環境中,決策過程往往是由臨時和機遇性的互動所主導,而非由明確目標或一致性的情況下做出決策。
4.決策過程的複雜性:
(1)垃圾桶模式指出,組織決策常常是複雜和多層次的,涉及多個參與者和不同的利益。
(2)決策過程可能涉及到各種爭論、談判和妥協,而這些元素通常是動態變化和互相交織的。
六.批判理論(Habermas, Forester):
由約根·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和約翰·福雷斯特(John Forester)所提出的理論。這些理論強調了溝通、對話和理性討論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
1.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
(1)哈伯馬斯的理論強調言談中的理性和達成共識的過程。他認為,有效的溝通和理性討論是社會互動的核心。
(2)他提出了「溝通行動」的概念,指的是人們通過言談和交流來達成理解和共識。
(3)在這種理論框架下,決策過程不僅僅是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更是一種透過公共對話和批判性思考來達成共識的過程。
2.Forester的觀點:
(1)福雷斯特主張公共決策應該通過溝通對話來整合不同的觀點,而不僅僅是尋找因果關係。
(2)他認為,決策過程應該包含多元的觀點和利益,並透過開放和包容的對話來解決衝突和達成共識。
(3)福雷斯特強調,決策者應該深入了解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觀點,並在決策過程中考慮到這些多元性。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影片內容
行政決策的理論:從理性到批判模式
行政決策是公共治理中的核心環節,它不只是技術性地「做出選擇」,更深層次地反映出政府如何認知問題、處理資訊、協調利益並回應社會需求。隨著組織環境與政策問題的日益複雜,學界逐漸發展出一系列理論模型,用以理解並引導決策過程。
一、綜合理性模式:決策如機器計算般完美?
由戴伊(Dye)與賽蒙(Simon)所奠基的綜合理性模式,是最早也最具邏輯架構的決策模型之一。這種模式的基本假設是:人是理性的,能夠明確定義目標、蒐集完整資訊、分析所有選項,並選擇效益最大化的行動方案。
1.核心概念:
(1)目標明確:決策者有明確目的,不是憑直覺或隨意行事。
(2)資訊主導:蒐集與分析資訊是決策的基礎。
(3)效用最大化:尋求最能實現目標、最有效率的選擇。
(4)全盤考量後果:從短期到長期,從主效果到副作用皆納入考慮。
2.限制:
賽蒙自己也指出,真實世界中很難達成這種理想狀態。他稱之為「有限理性」,因為:
(1)人的資訊蒐集能力有限;
(2)分析時間與資源不足;
(3)心理與認知有偏誤。
這種反思引領我們進入下一種模型——滿意決策模式。
二、滿意決策模式:理性有限,退而求其次
在認清完全理性是難以實現的情況下,賽蒙進一步提出「滿意決策(Satisficing)」的概念。這代表人們不是尋求最好的選擇,而是找一個「夠用就好」的方案。
核心觀點:
(1)有限理性:受限於資訊不足與認知能力,人們只能處理部分選項。
(2)尋求滿意而非最優:在實際條件下,只要方案符合最低需求就可接受。
(3)直覺+經驗並用:結合理性分析與直覺判斷。
(4)決策具有動態性:新的資訊或情況出現時,會調整決策內容。
這種模式更符合現實生活的決策場景,也說明了「行為經濟學」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
三、漸進主義:小步前進比一次改變更務實
查爾斯·林布隆(Lindblom)提出「漸進主義」,是對理性模式的又一種修正。他認為公共決策不可能一次就達到完美,應該透過小幅調整、逐步試誤的方式來前進。
1.核心觀點:
(1)接受現實限制:決策資源有限,資訊不完整。
(2)逐步調整:每次只改變少量內容,降低風險。
(3)反覆修正:政策是經由實驗、失敗與修正逐步改善的。
(4)重視彈性與務實性:不追求完美設計,而是在不斷適應中前行。
2.延伸觀點(衛達夫斯基):
(1)政策是協商產物:各利益團體討論、妥協與互動的結果。
(2)強調民主與多元:政策過程應納入各方聲音,提升正當性。
漸進主義的好處在於安全可控,但也可能導致改變過慢,無法應對急迫問題。
四、混合掃描模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術
為了克服純粹漸進主義的盲點,阿米泰·愛尊尼(Etzioni)提出了「混合掃描模式」,主張決策應結合「整體規劃」與「局部調整」兩種思維。
核心觀點:
(1)基本決策 + 漸進決策:先確立整體方向(如重大政策改革),再做小步調整(如行政細節微調)。
(2)兼顧大局與細節:決策者必須既能「高空鳥瞰」又能「深入細節」。
(3)強調靈活性:當環境變化時,快速調整策略。
(4)理論與實務結合:策略規劃有理論依據,執行上則需貼近現場實況。
這種模式鼓勵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既能大膽規劃,也能細緻執行,更適合應對今日快速變動的社會。
五、垃圾桶模式:混亂中的決策真相
科恩、馬奇與奧爾森共同提出的「垃圾桶模式」打破了所有傳統決策模式的邏輯。他們認為,在某些組織中,決策根本沒有明確流程,而是亂中有序、碰運氣的產物。
核心觀點:
(1)決策是偶然事件: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與決策時機如同亂丟進一個垃圾桶中,誰先碰上誰就看運氣。
(2)缺乏明確目標:組織可能連問題定義都未統一,就開始找解方。
(3)「組織化的無序」:雖然看起來有制度,其實常被人事變動、資源爭奪、意外事件牽著走。
(4)高度複雜且難預測:參與者來來去去,各懷鬼胎,決策變成一場「誰喊得大聲就誰贏」的博弈。
這種模式特別適用於分析大學、醫院、政府等鬆散聯合型組織,提醒我們不要過度美化行政理性。
六、批判理論:對話與參與才是真民主
最後,我們進入一個以價值與民主為中心的決策理論——批判理論,由哈伯馬斯(Habermas)與福雷斯特(Forester)代表。
核心觀點:
1.溝通行動是決策核心(Habermas):
(1)真正有效的決策來自公開對話。
(2)理性並非計算能力,而是協商與共識建立的能力。
2.整合多元觀點,追求共識(Forester):
(1)政策制定不只是因果推理,更應納入價值與社會正義。
(2)透過公共對話理解不同群體的需求,才可能做出具正當性的決策。
這種模式在當代行政學中越來越受重視,特別是在都市規劃、環境政策與社會弱勢政策上,強調「程序的公平」比「結果的效率」更重要。
標籤: 行政學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