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Chomsky 語言天賦論


Chomsky 語言天賦論
諾姆·詹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語言天賦論(Nativist Theory)是一語言習得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在於認為人類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語言習得機制」或「獲取語言器官」。
詹姆斯基認為,像眼睛和耳朵一樣,人類生而具有獲取和理解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不需要通過刻意教學來獲得,而是隨著個體的成長自然發展。

一.理論依據:
詹姆斯基的理論主要基於兩個觀察:
1.兒童語言發展的普遍性:
 (1)詹姆斯基指出,所有正常發育的兒童,在沒有接受特別教學的情況下,都能自然地學習和掌握他們的母語。這一點不僅適用於特定的語言或文化,而是一個普遍現象。兒童能夠無需明顯努力地學習語言,且這一學習過程在各種不同語言和文化中都以相似的方式發生。
 (2)這一觀察表明,語言習得不僅是一種學習過程,而且是一種自然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顯然是由人類大腦中的某種內在機制驅動的。
2.腦損傷導致的語言能力喪失:
 (1)另一個關鍵的證據來自於對腦損傷或腦部疾病患者的觀察。在某些情況下,由於大腦的某部分受損,人們可能會失去先前掌握的語言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失語症。這表明語言能力與大腦的某些特定部位有著直接的聯繫。
 (2)這些案例證實了語言能力有其生理基礎,並且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非完全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

二.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理論
詹姆斯基的LAD理論為理解兒童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而有效地習得母語提供了一種解釋。
1.語言習得裝置(LAD):
 (1)詹姆斯基認為,所有兒童在出生時大腦中都裝備有一種稱為語言習得裝置的內置機制。這個裝置賦予兒童學習任何人類語言的能力。
 (2)LAD被認為是一種天生的、專門用於語言處理的認知結構,負責解碼和理解語言的基本規則和結構。
2.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
 (1)詹姆斯基區分了「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和「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這兩個概念。語言學習通常指的是通過教學和學習過程獲得第二語言的能力,而語言習得則指的是兒童如何自然且無需顯著努力地掌握他們的母語。
 (2)LAD理論主要著眼於後者,即語言習得的自然過程。
3.不定項設定(Parameter Setting):
 (1)LAD理論中提到的不定項是指語言間可能存在差異的特定語法特徵。例如,某些語言要求句子中有清楚的主語,而其他語言則不需要。
 (2)詹姆斯基認為,當兒童接觸到特定的語言時,他們的LAD會自然地「設定」這些不定項,從而使兒童能夠理解和產生符合該語言規則的語句。
4.天生的語法要點:
LAD理論認為,某些語言的基本規則和結構是天生的,兒童不需要透過外部教學就能理解它們。這是基於詹姆斯基提出的共通文法(Universal Grammar)概念,即所有人類語言共享一套基本的語法原則。

三.語言能力與語言表現:
Chomsky 將人類的語言分為兩個層次:語言能力和語言表現,這是他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1.語言能力(Competence):
 (1)詹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是天賦的,它是指人類對語言的內在、潛在的知識,包括對語言結構和規則的理解。
 (2)這種能力是普遍存在於所有正常發育的人類之中的,並且是由所謂的「獲取語言器官」來展現。獲取語言器官是一種假設的大腦結構,使得人類能夠無需明顯努力地學習和掌握語言。
2.語言表現(Performance):
 (1)語言表現則是指個體在特定情境下實際使用語言的方式。這包括語言的發音、詞匯選擇、句式結構等。
 (2)語言表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體的語言環境、文化背景、情感狀態、注意力和記憶等。因此,雖然所有人都擁有語言能力,但他們的語言表現會因為這些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嬰幼兒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關鍵
從天賦論的觀點來看,嬰幼兒學習兩種語言的能力體現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語言習得機制。在異國婚姻或雙語家庭的背景下,幼兒往往自然而然地接觸到兩種不同的語言。以下是從天賦論角度看待這種情況的幾個關鍵點:

1.天生的語言學習能力:
天賦論認為,所有兒童都天生具備學習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內在的,並不依賴特定的語言輸入。因此,即使是在雙語的家庭環境中,幼兒也能有效地學習和處理兩種語言。
2.早期語言暴露的效果:
在雙語家庭中,幼兒從出生起就被暴露於兩種語言環境中。這種早期和持續的語言暴露有助於幼兒自然而然地習得這兩種語言。
3.語言分辨與轉換能力:
雖然一開始幼兒可能會對兩種語言產生混淆或疑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通常能夠學會分辨並切換這兩種語言,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語碼混用。這表明幼兒的語言處理系統具有很高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4.雙語能力的發展:
雙語兒童的語言發展模式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兒童可能從一開始就在雙語環境中成長,因此同時學習兩種語言。而其他兒童則可能先學會一種語言,然後在某個時刻開始學習第二種語言。無論學習順序如何,研究表明大多數兒童都能成功地發展雙語能力。

以上是對Chomsky 語言天賦論的重點整理
記得分享、訂閱、小鈴噹。就不會錯過更多的精彩內容。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影片內容
Chomsky 語言天賦論
當代語言學中,諾姆·詹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語言天賦論」(Nativist Theory)無疑是一座里程碑,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語言習得過程的理解。這一理論指出,人類天生就具備一套學習語言的內建機制,稱為「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使得語言習得不是被動的模仿或外部灌輸,而是一種與生俱來、主動運作的認知能力。

一、語言天賦論的核心理念與理論依據
1. 兒童語言發展的普遍性與一致性
詹姆斯基觀察到,全球各地的兒童,即使生活在截然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幾乎都能在不接受正式教學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他們的母語。這種普遍且類似的語言發展過程不僅迅速,還具有一致的階段性特徵,例如從咿呀學語到單詞組合,再到完整句子生成,無論是英語、漢語還是斯瓦希里語,語言習得都遵循類似的模式。

這一現象難以用單純的模仿或強化理論來解釋。倘若語言學習完全依賴環境刺激與模仿,那麼語言輸入的質與量便會極大地影響語言發展,但實際觀察卻顯示,即使是在語言刺激較少的環境下,多數兒童依然能夠掌握語言,這顯示語言習得是人腦內建機制的展現。

2. 腦損傷與語言功能的證據支持
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支持語言天賦論。詹姆斯基特別指出,語言能力與大腦特定區域(如布洛卡區、韋尼克區)密切相關。當這些區域受損時,患者可能出現語言理解或表達上的障礙,即「失語症」,即使其其他認知功能完好。

這類案例顯示,語言能力不只是後天習得的技巧,而是人腦中具有特定神經基礎的生理能力。若語言只是文化灌輸的結果,則不應該因腦部受損而部分或完全喪失。因此,語言能力的腦神經依附進一步支持了語言天賦論的觀點。

二、語言習得裝置(LAD)與普遍文法(Universal Grammar)
1. LAD:人類語言能力的內建機制
詹姆斯基提出「語言習得裝置」(LAD)這一概念,作為語言天賦論的核心。LAD並非指某一具體的大腦區域,而是泛指一種天生存在於人類大腦中的語言處理能力。這一機制使得兒童能夠在接觸語言輸入後,自動地從中提取規則、建立語法結構,並生成符合語言規範的語句。

例如,兒童即使未曾被教導語法,也能掌握像「主詞+動詞+受詞」這樣的語序結構,並能判斷語法錯誤的句子。這說明他們不僅記住了句子,更「理解」了語法背後的規則。

2. 普遍文法(Universal Grammar)
LAD理論的延伸是「普遍文法」的概念。詹姆斯基認為,所有人類語言在表面上雖然千差萬別,但深層結構上共享一套基本語法原則,例如語法範疇(名詞、動詞)、詞序規則、句法層次結構等。

這種「語言的共性」不需要外部教學就能被兒童感知和內化。他們會根據自己接收到的語言輸入,自動調整內部的語法參數,形成符合當地語言規則的語言能力,這一過程稱為「不定項設定」(parameter setting)。例如,有些語言動詞在句首、有些在句尾,兒童會依據語言輸入,自動選定該語言所需的語法設定。

三、語言能力(Competence)與語言表現(Performance)
詹姆斯基區分了「語言能力」與「語言表現」這兩個層次,是語言學理解的重要基礎。

1. 語言能力:天生的潛能
語言能力是指人腦內部對語言結構的理解能力,是一種潛在的知識。例如,即使一個人沒說出口,他可能也知道「狗咬人」是合理語句,而「咬狗人」則不通。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並不依賴語言的表達行為。

2. 語言表現:具體的語言使用行為
語言表現則是指個體在特定時間與環境中實際使用語言的方式,包括說話、聽力、寫作等。語言表現會受到情緒、疲勞、注意力等多重因素干擾,因此即使語言能力一致,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言表現可能大相徑庭。

這一區分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有時候語言學習者明明懂語法規則,卻會在說話時出錯,因為那是語言表現出了問題,而非語言能力不足。

四、雙語習得:語言天賦論的具體體現
語言天賦論不僅能解釋單語習得,也對雙語習得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詮釋框架。當嬰幼兒身處於雙語環境,例如一個語言是父親的母語,另一個語言是母親的母語,他們往往能毫不費力地同時學會兩種語言。

1. 天生的語言辨識與學習能力
詹姆斯基的理論指出,兒童的LAD並不限定某一語言,而是具有「開放性」,能處理任何人類語言。因此,若環境提供兩種語言輸入,孩子的大腦便能分別建構兩套語言系統,各自設定其語法參數。

2. 語碼混用與語言切換
雙語兒童在初期常出現語碼混用(code-mixing)現象,即在同一句話中混用兩種語言。但這並不代表語言障礙,而是兒童語言系統尚未穩定的過渡階段。隨著年齡與語言經驗的增長,他們會自動發展出「語言分辨」與「情境選擇」能力,能根據對象選擇正確語言溝通。

3. 雙語能力的可塑性與多樣性
有些兒童自出生起即接觸兩種語言,發展出所謂「同時雙語」能力;另一些則是在幼年或成年後接觸第二語言,形成「連續雙語」能力。儘管路徑不同,多數兒童最終都能達成高效率的雙語習得成果,這正體現了語言習得機制的彈性與強大。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