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心理歷程:Erikson與Marcia理論之探討
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心理歷程:Erikson與Marcia理論之探討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動盪、最關鍵的階段之一。隨著身體的快速變化與社會角色的轉換,青少年會開始質疑:「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所提出的「自我認同(ego identity)」的發展任務。
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Erikson關於青少年發展任務的理論,並延伸至James Marcia對自我認同狀態的四種分類。
一、Erikson:角色認同與角色混淆的拔河戰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生是由八個發展階段所組成,每一階段都有一項核心的心理任務。對青少年來說,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與避免「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這個階段通常發生於12至18歲之間。
(一)角色認同:了解我是誰,並能看見未來
所謂角色認同,就是青少年在經歷了多種嘗試之後,能夠整合不同角色經驗,形成一個穩定且一致的自我。這不只是對個人性格與價值的理解,更包含對未來的規劃,例如職業、性別角色、宗教信仰、人生目標等。
Erikson認為,自我認同的形成需經過「自我統合(self-synthesis)」,也就是將過去的經驗、當下的感受與未來的理想進行整合,使青少年能清楚地回答:「我是誰?我未來要做什麼?」
(二)角色混淆:當我不再知道自己是誰
如果青少年無法清楚地整合各種社會角色,就會出現角色混淆。這種狀況常見於缺乏家庭關懷、缺少榜樣或被過度批判的青少年。他們可能感到自己是「一無所有」的存在,缺乏歸屬感與目標感。
這時候容易產生「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青少年會感到迷惘、不安,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或逃避責任。這個階段並非全然負面,但若無適當引導,將延誤其自我發展,對成年後的生活與人際關係帶來長遠影響。
(三)自尊與認同的相互影響
在自我認同的建立過程中,自尊(self-esteem)扮演了重要角色。青少年會依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形成自我價值感,如果缺乏肯定與支持,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進一步加深角色混淆。
例如,一個男孩若在家庭中長期遭遇否定,其自尊心將受到打擊,在學校或朋友圈也難以找到歸屬感,可能會藉由逃避或暴力來掩飾自我不安。因此,正向的親子關係與同儕支持,對於自我認同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二、Marcia:從理論到實踐的四種自我認同狀態
心理學家James Marcia(1980)在Erikson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狀態細分為四種類型,根據兩個面向來判斷:是否曾經歷過「認同危機」,以及是否做出「認同承諾」。
這四種類型是:
1. 定向型(identity achievement)
這類青少年已經歷過認同的探索,清楚了解自己是誰,也對未來方向做出承諾。他們通常在職業選擇、價值觀、信仰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與穩定性。這類型代表理想的發展狀態,是自我認同的成功建立。
例子:一名高中生經歷了對各種職業的探索與嘗試,最終決定申請醫學院,因為他認為幫助別人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2. 延宕型(identity moratorium)
延宕型青少年尚未對未來方向做出明確承諾,但正處於積極探索階段。他們可能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也願意嘗試不同的角色,處於「尋找自己」的過程中。
例子:一名大學生尚未決定主修科系,正在參加多種社團與課程,希望從中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方向。
3. 迷失型(identity diffusion)
迷失型代表那些既未經歷探索,也未做出承諾的青少年。他們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也缺乏目標感與方向感,常常「得過且過」,對事情漠不關心。
例子:一位青少年不願思考畢業後的計畫,對生活毫無熱情,也沒有興趣參與任何社交或學習活動。
4. 早期認同型(identity foreclosure)
這類青少年雖然有明確的自我定位,但這種認同是直接接受他人(尤其是父母)安排的結果,並非經過自主探索。例如聽從父母安排未來讀法律系,卻未曾質疑或探索自己是否真正感興趣。
例子:一名學生從小被家人期待成為律師,因此自然而然報考法律系,但其實他對表演藝術更有熱情。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心理學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