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Freud 與 Rogers 兩大人格理論典範


Freud 與 Rogers 兩大人格理論典範
我們常說「每個人都不一樣」,但「不一樣」到底怎麼來的?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做了超過一世紀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學者就是佛洛伊德(Freud)與羅傑斯(Rogers)。他們分別代表了兩大人格理論典範:精神分析學派與人本心理學派。

貳、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從潛意識到性本能的探討
一、學派介紹與基本觀念
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很多是「無意識」在作祟,我們的想法、情緒、行為經常受到潛藏的慾望、衝突與童年經驗的影響。

他提出人格可分為三層結構:
1.本我(Id):天生的慾望本能,例如吃、喝、性等。
2.自我(Ego):負責現實判斷,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3.超我(Superego):良心與道德標準,源自父母與社會的教養。

二、理論特色
1.心理發展階段:人格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與生殖期。若某一階段未處理好,將造成「固著」(fixation),影響成人人格。
2.防衛機轉:為了應付壓力與焦慮,個體會啟動無意識的「防衛機制」,如壓抑、投射、否認、合理化等。
3.泛性論(Pan-sexualism):佛洛伊德認為性驅力(libido)是人類最基本的能量來源,影響行為與人格發展。

三、心理測驗工具——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
1. 測驗介紹
羅夏克在1921年發展出這項投射測驗。受試者觀看10張抽象墨漬圖,回答「你看到了什麼?」藉此評估其潛意識的情感、衝突與人格特質。

2. 解釋方式
專業分析者會從三個面向進行評估:
(1)位置:注意受試者著重圖卡的哪個區域。
(2)決定因素:是形狀、顏色、動態或質感讓他聯想到那個答案?
(3)內容:回答的是人?動物?怪物?還是無形的感覺?

這是一項主觀性高但能深入探測潛意識的工具,常應用於精神病理的臨床診斷。

參、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派:自我成長與真實存在的探索
一、基本理念
羅傑斯是人本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強調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只要環境支持,每個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他反對傳統心理學的病理導向,主張以尊重、同理與真誠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

二、人格結構與發展要素
1.自我理論(self theory):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概念」,由經驗累積而來的「我是誰」的認知。
2.主觀現實(subjective reality):我們的行為是根據「自己感受到的世界」而非「實際的世界」。
3.正向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一個人若能無條件被接納,就容易發展出健康、穩定的自我。
4.自我一致性(self congruence):當「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落差小,則心理健康;若落差大,容易產生焦慮與壓力。

三、心理測驗工具——Q分類法(Q-sort)
1. 測驗原理
Q分類是一種結構化的主觀排序方法。讓受試者將一疊描述人格特質的卡片(如「我能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依「符合程度」從最不符合到最符合排序,形成一個主觀的自我描述輪廓。

2. 使用方式
(1)可針對同一人,在不同時間或不同情境下施測,觀察自我概念是否穩定。
(2)也可用來比對「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落差,評估成長或治療效果。

3. 優勢
Q分類兼具結構與彈性,能量化地呈現個體的主觀經驗,在人本治療中,常被用來追蹤自我改變的歷程。研究顯示,接受羅傑斯治療者,其「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Q分類差距顯著縮小,顯示療效明確。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