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Irving L. Janis 團體迷思理論之應用與省思


Irving L. Janis 團體迷思理論之應用與省思
當團體進行決策時,若過度追求一致、忽略批判性思考,便可能陷入「團體迷思」(Groupthink)的陷阱。這是一種看似民主實則壓抑異議的決策過程。Irving L. Janis 是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學者,他透過對歷史上幾個重大決策失誤的研究,發現團體在特定條件下容易產生一種集體自我催眠的狀態,導致決策錯誤。

一、什麼是團體迷思(Groupthink)?
團體迷思是指在高度凝聚力的團體中,成員為了維持團體和諧與一致,而犧牲個人的判斷與批判思考能力,進而導致錯誤決策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組織的決策品質,還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政治、甚至國際災難。例如,美國入侵豬灣事件與越戰升級,都被學者視為團體迷思導致的經典案例。

二、團體迷思的形成條件
Janis 指出,團體迷思的發生通常具備以下特徵:
1.高度團體凝聚力:成員彼此關係密切,強調忠誠與團結,導致異議被視為背叛。
2.來自外部的壓力:如時間緊迫、資源有限、外部威脅等,都可能使團體轉向簡化思考、快速作決。
3.強勢領導者主導決策:若領導人意見強勢,或一開始就表明立場,成員便容易壓抑不同聲音,以迎合領導。
4.封閉的資訊環境:團體若不接納外部意見或批評,就難以做出多元而全面的判斷。

三、團體迷思的常見徵兆
根據 Janis 的觀察,出現團體迷思時,團體常會表現出以下特徵:
1.幻想絕對正確性:成員過度相信自己的決策不會錯。
2.對反對者進行刻板化:將外界不同意見者描繪成無知、邪惡、或對抗團體利益。
3.壓抑異議聲音:讓人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因為怕被視為「不合群」。
4.自我審查:成員開始壓抑自己的疑慮或不安,不願表達懷疑。
5.出現「思想守門人」:團體中有人負責「過濾」不利意見,使團體只接收符合主流的觀點。
6.一致性幻覺:表面上一致,但實則很多成員內心懷疑卻不敢說。
7.對反對者或外部的敵視態度:不但忽視異議,還將其視為威脅。
8.高估團體的道德立場:相信團體所作所為是正義的,無需質疑。

四、團體迷思的後果
團體迷思往往導致以下結果:
1.錯誤決策增加:由於缺乏批判思考,導致資訊分析偏頗,錯估風險與機會。
2.創新能力降低:團體缺乏多元觀點與挑戰,使得創新被壓抑。
3.責任分散:當錯誤發生時,成員容易互相推諉責任。
4.決策品質下降:沒有經過充分辯論和資訊分析的決策,往往不符合實際需要。

五、如何預防團體迷思?
Janis 提出數項預防團體迷思的具體策略:
1.鼓勵批判性思考:領導人應歡迎不同意見,創造安全的表達環境。
2.領導人延後發表意見:讓成員先表達立場,避免領導者影響團體走向。
3.分組討論:將大團體分為小組進行獨立討論,之後再集體回報,有助於激發多元意見。
4.邀請外部專家挑戰:讓外部觀點進入團體,有助打破內部回音室效應。
5.安排「扮演異議者」:在討論中指定成員專責挑戰主流意見,幫助團體檢視盲點。
6.持續反思與回顧:每次會議後進行決策回顧,檢視有無過度一致、忽略異議等現象。

六、從Hans Selye圖像理解團體迷思與壓力關係
根據圖中「警覺—抵抗—耗竭」的變化曲線,我們可理解團體在面對壓力的不同階段,容易產生團體迷思:
1.警覺期(Alarm):成員警覺到外在威脅,開始重視團結與一致。
2.抵抗期(Resistance):成員進入抵抗壓力階段,傾向排除異議與懷疑,強化內部認同。
3.耗竭期(Exhaustion):成員心理疲乏,決策轉為自動化、敷衍,最容易出現迷思決策。

這條曲線說明了團體迷思不只是一時的偏差,而可能是整個團體心理歷程失衡的結果。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