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長期記憶與自我效能的關聯性:從認知科學到日常生活(LTM)


長期記憶與自我效能的關聯性:從認知科學到日常生活
當我們回憶起童年的點滴、熟練地騎腳踏車,或在考試中流暢地寫下學過的知識,這些都仰賴著我們的大腦強大的「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簡稱LTM)系統。而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支撐我們願意嘗試、不畏失敗的力量,則來自「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長期記憶與自我效能,雖然分屬不同心理機制,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歷程中,相互交織、彼此影響。

一、認知科學與記憶研究的起源
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是一門橫跨心理學、哲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1973年,英國學者隆格特-希金斯(Hugh Christopher Longuet-Higgins)首次提出「認知科學」一詞,而早在1956年,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就已指出人類短期記憶存在「7±2」的容量限制,揭開了記憶運作奧秘的序幕。

記憶系統是人類心智活動的基礎,不論是知識學習、技能累積,還是社會互動,都離不開記憶的參與。

二、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LTM)
1. 定義與特徵
(1)別名:長期記憶又被稱為「永久記憶」。
(2)功能:日常生活中,我們依靠長期記憶隨時提取過去累積的知識、語言、態度、技能與經驗。
(3)儲存方式:長期記憶不像短期記憶只靠「聲碼」維持,而是以聲碼、意碼(語意)、形碼(視覺形象)等多種方式進行複合儲存。
(4)記憶保持:經常「複誦」(rehearsal)有助於資訊由短期記憶轉入長期記憶。有些長期記憶,即使不常使用,也能長久保留。

2. 記憶類型
(1)陳述性記憶:關於「知識」的記憶,如知道巴黎是法國的首都。
(2)程序性記憶:關於「行為技能」的記憶,如騎腳踏車、彈鋼琴。

3. 記憶錯覺現象
長期記憶並非完全準確,有時會因為「依據指引」或「錯誤重組」而出現扭曲,甚至虛構出不存在的細節,稱為「記憶錯出」。

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1. 定義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97年提出「自我效能」概念,指的是個人對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念與評價。 簡單說: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展現。

2. 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感並非天生固定,而是可以透過以下四種途徑塑造與強化:
(1)成功經驗(mastery experiences):親身成功完成某事,最能有效提升自信。
(2)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觀察他人成功完成類似任務,間接提升自己的信心。
(3)語言說服(verbal persuasion):他人的鼓勵與支持能激勵我們嘗試。
(4)生理與情緒狀態(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身體與情緒越健康、愉快,自我效能感越高;反之,焦慮、疲憊會削弱信心。

3. 預期理論
自我效能感也與「預期」有關,包括:
(1)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行動。
(2)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y):我相信完成行動後會得到預期的好結果。
這兩者會共同影響我們是否願意付出努力、持續行動。

四、長期記憶與自我效能的關聯
長期記憶與自我效能之間,存在著深刻的互動關係:

1. 長期記憶支撐自我效能
長期記憶保存了大量知識與技能,讓人在需要時能快速取用,支撐著個體對自我的信任。
若長期記憶豐富且提取順利,個人更容易相信自己能勝任各種任務,自我效能隨之提升。
相反地,若長期記憶受損,如阿茲海默症患者,常因無法提取記憶而導致自信心下降,出現社交退縮、焦慮與無助感。

2. 自我效能促進長期記憶的活用
自我效能高的人,即使遇到困難也願意嘗試與堅持,這種積極投入與反覆練習,有助於記憶的鞏固與深化。
教育現場研究指出,教師若能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學生在學習時會更主動參與,長期記憶的形成效果也會更好。

五、實際例證說明
1. 阿茲海默症患者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由於大腦中負責儲存與提取長期記憶的結構(如海馬迴)受損,會出現認知障礙、記憶缺失,進而影響日常自我功能的維持,最後導致自我效能感低落,生活自主性大幅降低。

2. 長期臥病患者
長期臥病者若長期缺乏正向的自我效能經驗,且因失去社交互動而使長期記憶衰退,容易進一步陷入抑鬱與孤立。此時,透過復健訓練、成功經驗累積及情緒支持,可以同時修復記憶
功能與自我效能感。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