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認知在教育上的涵義(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在教育上的涵義
一.後設認知的概念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它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有所了解和掌握的能力。這一概念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後設認知知識和後設認知技能。
1.後設認知知識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後設認知知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和學習策略的知識和理解。這包括對於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風格、強項和弱項的認識,以及對於不同學習任務的要求和策略的理解。後設認知知識有助於個人更好地規劃學習活動、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及評估自己的學習進展。
2.後設認知技能 (Metacognitive Skills):
後設認知技能是指個人應用後設認知知識的能力,以改進自己的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這包括了解如何監視自己的學習過程,識別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調整學習策略以提高效率,以及評估學習成果。後設認知技能使個人能夠更有目的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取得更好的結果。
二.後設認知領域的重要研究者
(一)弗拉福 (Flavell, 1976): 後設認知理論的創立者和先驅,根據弗拉維爾的理論,後設認知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方面,即後設認知知識和後設認知經驗。
1.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1)弗拉福將後設認知知識定義為一個人獲得有關認知(或心理)事件的知識。換句話說,它是關於個人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包括了解自己的思考、學習、記憶等過程。
(2)這種知識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三類:
(a)人的變相(Person Variables):指個人的特性、能力和特點,例如智力水平、學習風格等。
(b)工作改變(Task Variables):指不同任務或學習活動的特點和要求,例如學科的性質、難易程度等。
(c)策略變相(Strategy Variables):指個人在處理不同任務時所使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以及了解這些策略如何影響學習和問題解決。
2.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1)弗拉福提出後設認知經驗是指對認知和情感的有意識經驗。這表示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思考、學習和情感反應,並有能力反思和調整這些過程。
(2)後設認知經驗有助於個人更有效地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改進學習策略,並更好地應對學習中的挑戰。
(二)布朗 (Brown, 1987):
布朗提出了後設認知的另一個觀點,強調了知識關於認知的知識和認知的調整這兩個分離但相關的領域。
1.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
(1)這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和思維過程的知識,包括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思考方式、記憶過程等。
(2)這種知識通常具有穩定性,可以用語言陳述出來,但也可能有誤認知或錯誤的部分,因為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不一定完全正確。
(3)這種知識通常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積累而增加。
2.認知的調整(Regulation of cognition):
(1)這是由用來調整和監督學習的活動所組成的一個領域。它包括了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採取的各種活動,以確保學習目標的實現。
(2)這些活動包括計劃學習活動,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效率,以及檢查學習結果以進行評估和調整學習策略。
(3)認知的調整有助於個人更有效地利用他們的認知知識來達到學習目標,並提高學習效果。
三.後設認知在教育中的一些重要涵義
1.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整:後設認知鼓勵學生主動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這包括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進度和效能,以及調整學習策略以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可以通過反思和評估自己的學習行為,主動找出改進的方式。
2.學習策略的運用:後設認知強調了學生對不同學習策略的認知和運用。學生可以學會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根據不同的學科或學習任務來調整策略。這有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成效。
3.自我評估和目標設定:後設認知鼓勵學生定期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並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可以通過後設認知知識和技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強項和弱項,並制定適切的學習計劃。
4.自我質問策略:自我質問策略是後設認知的一個有效工具,它有助於學生提高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和記憶。通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和解釋答案,學生可以更深入地處理學習內容,並提高記憶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以上是對後設認知在教育上的涵義的重點整理
記得分享、訂閱、小鈴噹。就不會錯過更多的精彩內容。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影片內容
後設認知在教育上的涵義:一場讓學習更聰明的革命
一、認識「後設認知」:什麼是「認知的認知」?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有時也被譯為「元認知」,這個名詞最早由Swartz和Perkins提出。他們把後設認知定義為「對認知的認知」或者「對知識的知識」。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思考、記憶、感知、聯想等心智活動的覺察和控制能力。
想像一下,我們平常在讀書、解題時,大多數人只關注「做什麼」;而後設認知則是讓我們同時問自己:「我現在是怎麼做的?做得好嗎?需不需要換個方法?」這種對自身思考過程的「再認識」和「再控制」,能夠大大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深度。
根據目前的研究,後設認知大致可以分成兩種表現型態:
1.顯明的(Explicit):清楚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麼,比如自問:「這個方法適合嗎?」
2.隱藏的(Implicit):雖然有在調整思考,但自己可能沒特別意識到。
不管是哪一種,只要能善用後設認知,就像給學習加裝了一個導航系統,不但走得快,也走得對。
二、後設認知的基本結構:知識與技能的雙核心
後設認知的概念,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大部分:後設認知知識與後設認知技能。
1.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這指的是了解自己學習過程的知識。舉例來說:
(1)知道自己比較適合圖像記憶而不是死背文字;
(2)理解數學題需要「理解公式」而不只是「套公式」。
這樣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
(1)設定學習目標;
(2)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3)判斷不同任務該用什麼方法來處理。
2. 後設認知技能(Metacognitive Skills)
有了後設認知知識後,還要有實際應用的能力,這就是後設認知技能。具體包括:
(1)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度;
(2)發現問題並即時調整;
(3)評估結果,看看學習方法是否有效,再作修正。
換句話說,後設認知技能讓我們學會主動駕馭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
三、後設認知的重要奠基者
(一) 約翰.弗拉福(John Flavell, 1976)
被譽為後設認知理論的創始人。弗拉福認為,後設認知包括兩大部分:
1.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這部分又細分為三個面向:
(1)人的變項(Person Variables):了解自己,例如知道自己是「視覺型」學習者。
(2)工作變項(Task Variables):理解任務本身,例如知道寫論文和解數學題所需要的思考方式不同。
(3)策略變項(Strategy Variables):選擇適合的策略,比如準備演講時用心智圖來整理思緒。
2. 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指的是我們有意識地體驗到自己的思考和情緒,並根據這些體驗調整行為。例如考試時意識到自己因為緊張而無法思考清楚,於是深呼吸平復心情,再繼續答題。
(二) 安.布朗(Ann Brown, 1987)
布朗則強調後設認知有兩個密切相關但不同的面向:
1. 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
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理解,這種知識通常比較穩定,也可以清楚地說出來,比如:「我知道自己容易在下午疲倦,早上學習效果好。」
2. 認知的調整(Regulation of Cognition)
這是指實際上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包括:
(1)事前計劃(Plan);
(2)進行中監控(Monitor);
(3)事後評估(Evaluate)。
透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有效控制學習方向,避免走錯路。
四、後設認知在教育現場的應用與意義
後設認知在教育中,不只是個理論名詞,它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學習品質。具體而言,後設認知能帶來以下四個重要影響:
1. 自我監控與自我調整
後設認知訓練學生隨時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比如:
「我現在理解了嗎?」「這個方法有效嗎?」「需不需要換個角度來試試?」
這種自我反思,能讓學生在遇到學習障礙時,自己找到調整的方法,而不是無助地卡住。
2. 有效運用學習策略
透過後設認知,學生能學會根據不同情境靈活選擇學習方法。比如:
記憶大量單字時用聯想記憶;解開複雜問題時用拆解法。
這種策略運用能力,大幅提高了學習效率。
3. 自我評估與目標設定
後設認知幫助學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強弱項,從而能夠: 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依據目標調整學習計畫;達成目標後再進一步挑戰自我。
這樣不斷自我優化,能讓學習變得更有成就感和持續力。
4. 自我質問技巧
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自己提出問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技巧,比如:
「這段內容的重點是什麼?」「如果換個情境,這個方法還適用嗎?」「我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個概念嗎?」
這種自我提問能促進深入理解,避免只是表面記憶,讓知識真正內化。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