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sons「價值導向模式抉擇」與探討教師角色的轉變
Parsons「價值導向模式抉擇」與探討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高等教育的師生互動與教師角色正面臨深刻的轉型。隨著教育制度日益企業化、專業化與標準化,傳統的教育價值觀與人際互動模式不斷被重新詮釋與重構。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所提出的「價值導向模式抉擇」提供了一個精確且具解釋力的分析架構,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在社會行動中所面對的價值兩難,並進一步反映出整體社會價值的轉變。
一、帕森斯的「價值導向模式抉擇」簡介
帕森斯認為,個體在社會行動中,往往會面臨兩種極端價值導向之間的抉擇。他將此概念具體化為五個相對配對的面向:
1.感情性 vs. 感情中性:行動者在與人互動時,是投入情感(如同理心、關懷),還是保持理性、避免情緒捲入。
2.廣佈性 vs. 專門性:與他人的互動是涵蓋多方面的生活層面,還是僅限於某個特定的專業或功能範圍。
3.普遍性 vs. 獨特性:在評價他人時,是依照一致、客觀的標準,還是根據個別情況與主觀價值作出調整。
4.成就導向 vs. 歸因導向:看重他人的表現成果,還是關注其背後的特質與條件,例如努力程度或先天限制。
5.自我導向 vs. 集體導向:行動者的考量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還是以團體或社會整體的利益為重。
這些配對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個體在具體情境中所做出的選擇,反映了文化價值、角色期待與制度功能的交織。
二、價值導向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1.感情性 vs. 感情中性:情感投入的衝突
在傳統社會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常常富含情感色彩,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品格的塑造者,甚至如同家長般給予關懷與照顧。然而,在後現代教育制度下,隨著大學規模擴大、課程標準化與行政事務繁重,教師逐漸傾向「感情中性」,強調理性、效率與專業距離。
這樣的改變固然有助於維持公平與標準化的制度運作,但也可能犧牲了教育中原有的「人味」。學生或許能更快掌握知識技能,卻也可能感受到情感疏離與人際冷漠。教師本身亦可能因此失去教學的熱情與使命感。
2.廣佈性 vs. 專門性:教師功能的壓縮
過去的教師角色橫跨多個層面,不僅教書,還關心學生的生活、情緒與未來發展,體現了「全人教育」的理念。然而,隨著教育的專業化,教師角色日益被限制於「教學」或「研究」等功能任務,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逐漸限縮於教室與評量的層面。
尤其在高等教育中,許多教師甚至未曾與學生建立起真正的關係,其角色成為知識服務的提供者而非人生成長的陪伴者。
3.普遍性 vs. 獨特性:標準與差異的抉擇
在成績評量與學生評價制度下,教師往往必須堅持「一視同仁」的普遍性原則。然而,學生的能力、背景與資源條件不一,教師也常被要求展現「人性關懷」,給予特別支持。
這構成了教師角色中的一大兩難:若完全依照標準評分,可能忽略弱勢學生的處境;若過度強調個別差異,又可能傷害制度的公平性與公信力。
4.成就導向 vs. 歸因導向:努力與本質的價值選擇
現代教育重視「努力才有收穫」的成就導向思維,鼓勵學生靠努力達成成果,教師也根據表現評分。然而,有些學生的學習表現受限於先天因素(如認知能力、心理狀況),若教師完全忽視這些「歸因因素」,可能造成學生的挫敗與失落。
這樣的抉擇提醒我們:教育評價不只是衡量成果的問題,更牽涉價值觀與倫理的選擇。
5.自我導向 vs. 集體導向:教師價值的核心抉擇
教師在面對現實職場時,常需在個人利益與集體責任之間抉擇。當待遇低、升遷困難時,教師自然會傾向自我導向,追求個人職涯利益;但若教育理念與責任感仍在心中,教師則可能仍願為教育公共利益付出。
然而,當制度本身缺乏對教育者的支持與肯定,集體導向的價值就很難長久維持。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教育專業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