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建構的歷程:從資訊處理、Piaget到Vygotsky的觀點
知識建構的歷程:從資訊處理、Piaget到Vygotsky的觀點
人類是怎麼學會新知識的?這個問題,從古到今都讓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費盡心思。
在現代心理學中,有三個重要理論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這個問題,分別是:
1.資訊處理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2.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3.維高斯基(L. S. Vygotsky)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這三個理論各自強調不同的學習歷程,但又彼此呼應,幫助我們更全面了解:孩子是怎麼把零碎的經驗,轉化為有系統的知識的。
一、資訊處理理論:學習就像大腦在操作電腦
資訊處理理論把人類的認知過程,比喻成電腦的運作:
外界輸入訊息,經過感知、注意、理解、儲存、回憶,最後成為知識。
這個理論強調:學習是靠一連串內在心理活動累積起來的。
主要觀點
1.理解歷程:個體主動在環境中感知刺激,進行注意、分辨、轉換、記憶等內在歷程,這一連串過程讓知識被建構起來。
2.學習的歷程: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舊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就是將新訊息與舊經驗建立連結的歷程。
3.策略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大腦會發展出不同策略,來提升處理訊息的效率,進而促進學習。
4.外部刺激的角色:來自外界的刺激(例如老師提問、環境變化)可以引導個體的注意力,促進新知識的學習。
5.知識建構歷程:新知識的建構,既需要內在心理歷程,也受到外在刺激的影響。
簡單來說:資訊處理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整理、加工外來資訊的過程!
二、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孩子像小科學家一樣自己摸索世界
皮亞傑(J. Piaget)認為,知識不是直接被灌輸進來的,而是孩子透過自己與環境互動,不斷摸索、嘗試,自己「建構」出來的。
他提出了認知發展四大階段,每個階段的思考模式都不同,像是階梯一樣,逐步上升。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
1.感覺動作期(0-2歲):透過感覺器官(看、摸、聽)來認識世界。
特徵:靠觸摸、觀察外界事物來學習,有了「物體恆存性」的概念(東西即使看不到了也還存在)。
2.前運思期(2-7歲):還不能做邏輯推理,只能用簡單的特徵來思考。
特徵:思考集中於單一特點,表現出自我中心(只從自己角度看事情)。
3.具體運思期(7-12歲):可以對具體的事物進行邏輯推理。
特徵:開始理解守恆概念(如水倒進不同形狀的杯子,水量不變)。
4.形式運思期(12歲以上):能夠進行抽象思考和假設推理。
特徵:可以思考未來、假設、道德等抽象概念。
總結一句話:皮亞傑強調,「孩子自己動手動腦」,是知識成長的關鍵!
三、維高斯基社會認知發展理論:學習需要別人的協助
與皮亞傑強調「自己摸索」不同,**維高斯基(L. S. Vygotsky)**則認為,孩子的學習一定是透過與「他人互動」而發展出來的。也就是說,學習是個「社會性」很強的過程!
維高斯基的核心概念
1.社會互動的重要性
(1)孩子在與父母、老師、同儕互動過程中,逐步習得新的認知與行為。
(2)沒有社會互動,認知發展就無從談起。
2.語言的關鍵角色
(1)維高斯基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孩子思考與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2)通過語言對話,孩子能內化外在的知識,形成自己的思考結構。
3.鷹架(scaffolding)
(1)在學習過程中,大人或有經驗者提供暫時性的支持(就像蓋房子的鷹架),幫助孩子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務。
(2)隨著能力提升,這些支持會逐步撤除,孩子最終能獨立完成。
4.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1)指的是孩子「自己努力可以達到的程度」與「在他人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程度」之間的區域。
(2)教學的最佳時機,就是介於這兩者之間,既不太難也不太簡單。
(3)ZPD也啟發了後來的「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概念,強調學習的彈性和潛能。
一句話總結:維高斯基認為,學習就像登山,有人牽你一把,你才能到達更高的地方!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