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anger「教育愛」理念之教育實踐
Spranger「教育愛」理念之教育實踐
在當前高度考試導向與績效壓力之下,教育場域常陷入制度化與技術化的泥淖,教師被綁在課綱進度與評量表格上,學生也成了標準答案與分數排序的被動承受者。在這樣的體制運作下,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的靈魂還在嗎?教育,難道只是為了考高分、找好工作而存在?
德國教育哲學家史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早在一百年前便提出「教育愛」(Erziehungsliebe)的觀念,主張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一種道德的關係,一種來自內心深處,願意陪伴他人成長的深情投入。
壹、Spranger的教育愛理念:四個核心特質
Spranger的教育學根基於文化教育學(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強調教育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涵養與人格的陶冶。他所說的「教育愛」,並不是一般情感上的愛,而是一種帶有真理追求、倫理實踐與靈性關懷的教育關係。其特質可概括如下:
一、為「真理」與「善」而服務
Spranger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為真理與善而服務」的行動。教師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專家,而是承擔道德使命的引導者。教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考高分,而是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意義與方向。
教育是一場靈魂對靈魂的邀請,而不是分數對分數的競爭。
二、存在「高級的第三者」
在Spranger的理論中,教育不是單純的師生互動,而是三方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行動,是共同朝向某種「高級的第三者」——也就是真理、上帝或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師不是塑造學生的主人,而是同行者、引路人。
三、教育愛是一種「力量關係」
教育愛不是空泛的情感,而是一種精神力量的流動,存在於師生之間。這種力量會促使學生成長、改變與超越,也讓教師在關係中找到教學的意義。教育愛的核心,是一種「願意與對方共同經歷成長歷程」的承諾。
四、教育是文化傳遞與靈魂轉化的過程
Spranger指出,教育是一種文化性行為,它讓學生能透過「有意義的關係」承接人類文明的價值與智慧。這不只是教科書知識的移轉,而是人格的養成與生命的觸動。
「只有透過愛,教育才有可能。」——Spranger
貳、當代教育的困境:當制度遮蔽了教育愛
一、考試導向壓縮教育的價值判斷
現代教育過度依賴筆試評量,將學習效果簡化為分數、等第,忽視學生的價值選擇與內在動機的形成。Spranger認為,若沒有「教育愛」作為核心理念,評量便失去了靈魂,只剩下冷冰冰的標準答案。
二、教師專業被剝奪自主性
統一進度與標準課程設計,使得教師難以因材施教,無法靈活運用課程與教學策略。教師若缺乏自主空間,就無法真正實踐教育愛。Spranger主張,唯有當教師能主動設計教育情境、與學生深度互動,教育愛才得以發生。
三、上課變成「教書」,而不是「育人」
教學時間有限、課綱壓力大,使得教師只能「教完內容」,卻無法「教會學生」。教育變成「教科書中心」而非「學生中心」,教科書成了教育唯一的材料,排除了生活經驗與師生對話的空間。
四、技術導向教師培育忽略靈魂層面
教師養成多偏向技術知識與教學技能的訓練,缺乏對教育理念、倫理情感與文化素養的重視。Spranger認為,教師應是人文知識與靈性關懷的橋樑,而不只是技巧的執行者。
參、從Spranger理論談教育行政的實踐可能
一、教育行政人員是否應實踐教育愛?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行政人員不只是制度的執行者,更是教育價值的守門人。他們必須以「教育愛」為核心理念,推動符合教育本質的政策與制度:
1.人事任用與師資培育:不僅看重教師專業能力,更應重視其人格特質與教育熱忱。
2.制度設計:建立彈性、多元、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制度,避免僵化的升學壓力導向。
3.評鑑制度改革:降低對分數的過度依賴,重視教學歷程與人際關係的品質。
4.營造教育文化:推動關懷、理解、尊重為基調的校園氛圍,使教育愛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二、教育政策如何回應教育愛的精神?
行政制度若想真正落實Spranger所言的「教育愛」,應進一步做出以下改革:
1.課程與評量多元化:以探究導向、素養導向課程取代傳統標準化考試。
2.強化教師專業自主權:提供教師彈性設計課程的空間,鼓勵創新教學。
3.投入師生關係建構的制度支持:設立導師制、師生共學時段、對話課程等,促進關係的深耕。
4.培養教育官員的人文視野與價值判斷力:教育行政工作者需接受教育哲學與價值教育的訓練,才能做出「以學生為本」的決策。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