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用WDEP技術實踐現實治療法


用WDEP技術實踐現實治療法
在輔導與心理治療的領域中,協助個體認識自我、負責任地做選擇,是改善心理困擾與推動改變的關鍵。由威廉·葛拉瑟(William Glasser)於1965年提出的「現實治療法」(Reality Therapy),便是以這樣的核心理念為出發點,強調個人選擇與責任感,並透過溫暖、接納、非責備的方式,引導個案朝向更滿意的生活。

一、現實治療的理論基礎:控制理論與基本需求
1. 控制理論的觀點
現實治療法的核心建立在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上。這個理論的出發點是:人類的行為是為了「控制」我們的生活,使其符合我們心中對「理想狀態」的期待。也就是說,我們不是被環境操控的受害者,而是有能力、有選擇地去調整行為、做出回應。

這種控制並非意味著操縱他人,而是讓我們能對自己的需求負責。當我們意識到生活中的選擇都來自自己,我們就能開始主動改變,而非一味抱怨外在環境的不公平。

2. 五大基本心理需求
根據葛拉瑟,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回溯到五種內在基本需求:
(1)愛與歸屬感(Love & Belonging):與人連結,是最核心的需求。
(2)權力(Power):希望被尊重、被看見,也想掌握某些事物。
(3)自由(Freedom):自主選擇、自由行動的空間。
(4)樂趣(Fun):尋求新鮮、創意、幽默與探索。
(5)生存(Survival):安全、健康、生理需求等。

當這些需求未被滿足,我們會感到不安、挫折、憤怒,進而採取某些行為來「重新掌控」生活。而現實治療法的任務,就是幫助個案看見自己的行為模式,重新選擇更有效率、對自己與他人都更有益的行動路徑。

二、WDEP技術:四步驟帶來轉變的鑰匙
WDEP技術是現實治療在實務中的具體操作工具,協助個案有系統地審視內在需求、行為選擇、評估結果與制定行動計畫。以下逐一說明每個步驟:
1.W:Wants(你想要什麼?)
這一步驟的重點是協助個案釐清自己的願望與目標,並探索背後的心理需求。例如,個案說「我想要家人理解我」,背後其實可能是「歸屬感」的需求。

輔導員可問:
「你現在最想改變的事情是什麼?」
「你覺得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你想要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

這階段不是分析或批判,而是引導個案打開思考的空間,了解自己真正的渴望。

2.D:Doing(你現在在做什麼?)
針對目前的行為、情緒、思想進行盤點。許多時候,人們希望改變,但卻沒有覺察自己的行為是否對齊目標。例如,想與家人關係更好,但常常冷戰或責罵對方。

輔導員會問:
「你現在做了哪些事來實現你的願望?」
「你最近的行為,對達成你想要的結果有幫助嗎?」
「除了行為,你最近常出現哪些想法或情緒?」

這階段的目的,是提升自我覺察,看到行為與目標之間的落差。

3.E:Evaluation(這樣做有用嗎?)
評估目前的行為是否有效。這是WDEP中最關鍵的部分,因為它促進個案自我反思,判斷目前的方式是否真的對自己有利。

引導問題包括:
「你這樣做,有幫助你靠近目標嗎?」
「你有沒有別的方法可能更有效?」

這個階段通常會帶來「覺醒時刻」,個案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做法其實在遠離目標,而非朝它前進。

4.P:Planning(你願意怎麼做?)
最後一步是具體規劃下一步行動。行動計畫應該是:
簡單(Simple):容易理解與執行。
具體(Specific):明確可操作。
實際(Doable):在能力與資源範圍內。
負責(Committed):個案自己決定並願意實行。
持續(Sustained):有動力維持,不輕易放棄。

輔導員不強迫個案接受外來建議,而是協助他們提出自己的計畫,從中獲得控制感與自信心。

三、應用實例
舉例來說,一位高中生小杰因為沉迷手機與家人衝突不斷,學業也受到影響。在輔導過程中,他經歷了以下歷程:
W:發現自己其實想要的是「被父母理解」和「玩得開心」。
D:目前天天玩手機逃避現實,也會故意頂嘴。
E:這樣的行為讓他與父母關係更差,學業壓力更大,並沒有幫助。
P:小杰自己擬定計畫:每晚玩手機時間控制在1小時,主動和父母對話、一起吃飯,不再拒絕家庭活動。

經過幾週實踐,小杰發現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改善,情緒也穩定許多,成績略有回升。這正是WDEP帶來的實際力量。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