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administration-13 修正理論產生的背景:從傳統到行為科學的行政學轉型


修正理論產生的背景:從傳統到行為科學的行政學轉型
一、前言
20世
紀初期的行政學,以其系統性與規範性的特質,曾被視為科學管理的象徵。然而,隨著時代推進、社會複雜性提升,傳統行政理論逐漸顯露出其理論與實務脫節的弱點。尤其進入1930年代,美國學界掀起一波以「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為核心的思潮變革,不僅改變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更為行政學帶來一場深刻的理論修正與研究革新。

二、行為科學的興起與意義
1930年代,美國成為行為科學的發源地。所謂「行為科學」,是指結合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知識,並導入自然科學中如統計分析、實驗設計等研究方法,對人類行為進行有系統的觀察與解釋。其核心理念在於:「與其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不如先搞清楚人們『實際上怎麼做』。」

過去的行政理論,往往專注於規範性(normative)層面,強調「應然」(what ought to be),例如規定官員應如何依法行政、市民應如何服從命令。然而,這種理論卻忽略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實際的行為模式與互動關係,導致政策在實施時效果不彰、決策無法落實。

行為科學正是針對這種脫離現實的「應然理論」提出批判,主張從實證出發,以「事實是如何」(what is)為研究核心。例如,若法律規定某種行為是違法的,行為科學研究者會進一步探討:為何仍有人選擇違法?制度與人性之間是否存在矛盾?這些都屬於「實然」的問題。

三、從學科整合走向跨領域研究
行為科學的發展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在社會科學內部學科分化與交叉整合的背景下逐漸成形。當時,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各自為政,對於人類行為的研究範圍互有重疊卻缺乏整合,形成所謂的「空隙地帶」(empty zone)。這使得許多重要的行政與政策問題無人研究,也阻礙了學術發展。

行為科學主張學科整合(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希望透過跨領域合作,彌補過去研究視野的缺口。舉例來說,選舉制度的運作不能僅靠法律分析,還必須理解選民行為、媒體影響、心理動機等因素。因此,研究者必須從多元角度出發,才能對行政現象有更全面的認識。

此外,行為科學還將社會科學推向更高層次的理論追求。它不僅重視「人的行為」本身,也試圖從行為中歸納出普遍性原則,將其應用到各種情境中。換言之,它不只是理解人為何如此行動,更希望預測人們未來會如何行動,並據以設計更有效的制度。

四、政治與行政的現實需求
行為科學的崛起,與當時美國政治與社會的變遷密切相關。隨著民主制度的發展,選舉、民意、政黨、壓力團體等因素對政府運作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而這些議題,正是傳統行政法理所無法涵蓋的。

例如,為何某些政策在技術上看似完美,卻無法在現實中落地?為何有些法律明明設計良好,卻常遭違反?這些問題不能單靠規章條文解釋,必須從人們的動機、價值觀、社會互動等角度切入。行為科學提供了一種新方法,讓行政學從「制度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轉向以「人為中心」的分析視野。

這種轉變尤其在戰後更為明顯。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需求,公共行政領域愈發重視「政策實施的有效性」與「行政決策的合理性」。於是,行為科學逐漸取代舊有的官僚制理論,成為行政學的重要基礎。

五、文化與組織環境的變遷
20世紀中葉以來,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經歷劇烈改變。教育水準普遍提升,社會成員的自我意識與主體性也大幅增強。這促使行政組織必須調整其運作方式,不能再依賴過去「命令服從式」的管理思維,而需透過激勵、溝通、參與等方式與員工互動。

人們對工作的期待不再只是收入與穩定,更重視心理層面的滿足與意義感。這也促使「心理錨定點」(psychological anchor point)這類概念成為政策設計的重要考量。行為科學正是在這種轉變下被廣泛引用於人事管理、公共決策、組織設計等實務場域。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