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透過組織學習的力量:推動學校變革與創新經營(organizational learning)


透過組織學習的力量:推動學校變革與創新經營
一、前言
在面對變動快速且充滿挑戰的教育環境中,學校若要永續發展並與時俱進,單靠制度設計與行政命令已無法應對當代需求。這時,「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便成為學校改革與創新的關鍵工具。自Argyris與Schon於1978年出版《組織學習:行動觀點理論》以來,組織學習不僅是企業界的重要策略,也逐漸成為學校經營者實踐願景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二、組織學習的三種層次與內涵
Argyris與Schon認為,組織學習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
1. 單循環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
這是一種針對「做事的方法」進行的學習,例如教師或行政人員發現某一項措施無效,於是修正操作方式,但未質疑其背後的原則或目標。這種學習層次僅停留在「解決問題」的技術層面,對組織深層文化與價值信念的轉變幫助有限。

2. 雙循環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這種學習更進一步,會去反思目前的目標、規則與價值觀,並有勇氣挑戰其合理性與時效性。例如學校在執行課程改革時,不僅檢討教材編排,也重新思考課程設計的理念,是否仍符合當代學生的需求。

3. 再學習(Deutero-learning)
所謂再學習,指組織針對自身學習方式進行反思、批判與改進的能力。部分學者如Wiersma與Swieringa則進一步強調其作為對前兩層次學習(單循環與雙循環)的學習過程加以批判分析,然後加以改善。也被稱為「脫鉤式學習」,用以突顯其跳脫既有框架、重新建構學習機制的特性。

三、透過組織學習所產生的三種轉變
透過上述三種學習層次,組織(學校)會產生以下三大層面的變化:
1.個人學習力提升:教師、行政人員透過持續專業對話與反思,強化專業知能,逐漸轉變為具有判斷力與創新意識的知識工作者。
2.文化與價值的轉化:學校不再僅僅依賴上級命令,而是形成共識文化與自發性變革動能,建立共享願景。
3.制度與結構的革新:組織會針對內部學習機制進行結構性設計,例如設立教學研究會、學習型行政會議等,支持持續學習與創新行動。

四、創新經營學校的實踐策略:五種組織學習推動方法
1. 建構學習型組織
依據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中的觀點,學校若要成為學習型組織,須具備以下五項修練:建立共享願景、進行團隊學習、發展個人精進、促進系統思考、挑戰既有思維模式。這些修練不僅提升組織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幫助學校持續創新。

2. 建立分布式領導與教師賦能文化
以「權力共享」(power with)取代「命令式權威」(power over),讓教師參與決策、主導專案、主動學習。透過教師賦能(teacher empowerment)與參與式領導,提升教職員的責任感與主人翁精神,也促進彼此之間的協作與信任。

3.發展專業學習社群(PLC)
專業學習社群強調教師間的協同學習與目標導向,成員透過持續對話、互相觀課與反饋,不斷修正教學實踐。根據Hord提出的五項原則,PLC應具備:
(1)共享使命與願景;
(2)互信互賴的文化;
(3)持續專業探究;
(4)協作型實踐;
(5)支持性領導。
這些原則為教師提供學習與創新的溫床。

4. 促使教師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
依據Giroux的觀點,轉化型知識分子是能夠批判現狀、提出創新觀點、並促進社會改變的教育工作者。學校若能透過組織學習,幫助教師理解隱藏在教育實踐背後的權力關係與意識形態,將有助於培養出具有批判思維與創新行動力的教育領導者。

5. 推動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
這是一種開放式對話模式,讓參與者以4–5人一組輪流進行深度交流,交換觀點,激盪思維。透過這種非正式、非階層化的方式,學校內部得以發展共同知識體系,並建構出行動導向的創新方案。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