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數學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從TIMSS看台灣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
提升數學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從TIMSS看台灣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
根據2011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的結果顯示,台灣八年級學生在數學成績方面表現優異,卻在學習動機與自信心等心理層面呈現出令人憂心的落差。具體來說,台灣學生中喜歡學數學的比例僅為20%、有信心學好數學的僅26%,而這些數據相較於新加坡學生的32%和44%,顯得偏低。更令人注意的是,只有7%的台灣學生對數學活動充滿興趣與參與感,遠低於其他國家平均值。
這樣的現象說明,雖然學生在考試中能夠取得高分,但在心理層面對學習的動力與自信卻不足。換言之,台灣學生普遍是「成績好但不快樂的學習者」。為了提升學習的全面品質,我們必須深入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心理因素,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
一、低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的成因分析
1. 學習方式偏重結果導向,缺乏學習樂趣
台灣教育系統重視考試成績與競爭排名,導致學生學習數學時常以「應付考試」為主要目的,而非從活動中體驗數學的趣味與實用性。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文化,容易讓學生忽略學習過程的價值,也抑制了內在動機的養成。
2. 缺乏自我效能信念
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指出,一個人是否願意投入學習活動,關鍵在於他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反覆失敗,或無法理解教材時,就會形成「我不行」的負面信念,進而降低學習意願與持續力。
3. 缺乏與生活連結的學習內容
學生往往認為學數學只是為了考試,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意義與應用場景。這種脫節的學習經驗,不利於學生建立正向的學習期待。
二、改善策略:以ARCS動機模式與Bandura自我效能理論為核心
要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教育現場可以依據Keller提出的ARCS動機模式與Bandura的四大自我效能來源,設計更具吸引力與支持性的教學活動。
(一)Keller 的 ARCS 動機模式
1.注意(Attention)
教師應透過趣味導入、實作活動或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注意與興趣。例如:用現實中的購物、旅遊計畫來設計應用題。
2.相關(Relevance)
教材內容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未來職涯或興趣結合,讓學生覺得「學這個有用」。舉例來說,可讓學生模擬經營小吃店,設計菜單與成本預算,以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3.自信(Confidence)
教師應透過適當引導與分層教學,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我做得到」的信念。設計「從簡入難」的任務階梯,讓學生每完成一小步都有成就感。
4.滿足(Satisfaction)
成功的經驗會強化學習意願。教師可給予具體正向回饋,並設計讓學生展示成果(如發表、競賽、海報展覽)的機會,增加成就感。
(二)Bandura 的四種自我效能來源
1.成就經驗
過去的成功經驗最能強化自我效能。教師應讓學生從簡單任務開始,逐步累積小成功。
2.替代經驗
觀察同儕的成功會增強自己的信心。可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互相教學,強調「別人行,我也行」。
3.言語說服
教師與家長的鼓勵話語,能影響學生對自己的判斷。建議教師常用「我相信你可以」、「這次比上次更進步了」等積極語言。
4.生理與情緒狀態
減少考試焦慮、創造輕鬆氛圍,有助於提升學習效能。例如:在教室播放輕音樂、安排短暫休息、教授正念呼吸等放鬆技巧。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教育心理學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