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從三種不同動機理論探討學習任務設計的原則與應用


從三種不同動機理論探討學習任務設計的原則與應用
一、前言
在教學現場中,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始終是教學設計的重要課題。學習動機不僅影響學習行為的持續性與深度,也深刻地左右學生在面對學習任務時的情緒、選擇與努力程度。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動機理論出發,深入理解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心理反應,進而設計出更具引導性與支持性的學習活動。

本文將分別探討三個具代表性的動機理論:Atkinson的成就動機理論、Weiner的成敗歸因理論,以及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並分析其對於學習任務設計的啟示與應用原則。

二、成就動機理論:目標設定與挑戰平衡的藝術
Atkinson(1964)所提出的成就動機理論指出,當個體面對一項工作任務時,會同時產生「追求成功」與「避免失敗」兩種動機。這兩者的強弱會受到個人特質與任務性質的影響,並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例如,具有「追求成功」傾向的學生會偏好中等難度、可成功但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他們希望透過努力獲得成就感與自我肯定;而具有「避免失敗」傾向的學生,則可能逃避挑戰或選擇過於簡單的任務,以避免承受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與評價。
📘應用原則:
1.任務難度調整原則:學習任務設計應控制在學生能力可達成但具有挑戰性的範圍,以激發其成就動機。
2.多樣化任務選擇:提供不同層次與形式的任務,滿足學生不同的動機傾向,避免一體適用的設計造成挫敗。
3.正向回饋強化:透過具體而明確的成就回饋,增強學生「成功經驗」,培養其「追求成功」的心態。

三、成敗歸因理論:引導學生解釋成功與失敗的方式
Weiner(1985)提出成敗歸因理論,主張人們對於學習成果的解釋會影響未來的學習動機。人們會從「能力」、「努力」、「任務難度」與「運氣」等因素中,尋找成敗的原因。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與行為傾向。例如,若學生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則容易產生無力感與放棄;若歸因於「努力不夠」,則更可能激發持續嘗試與努力。
📘應用原則:
1.歸因教育引導:教師應在教學中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歸因模式,強調「努力」與「策略」而非「天賦」。
2.反思活動設計:結合學習歷程的反思寫作、討論或同儕回饋,讓學生有機會檢視自己對學習結果的歸因。
3.調整評量回饋語言:避免使用如「你很聰明」等固定心態語言,改以「你很努力」、「你的方法有效」等成長心態語言鼓勵學生。

四、自我效能理論:相信自己能做到,是學習的核心力量
Bandura(1977)提出自我效能理論,指出個體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信念,會直接影響其行動的選擇、努力程度與堅持時間。自我效能強的學生傾向主動學習、勇於挑戰,即使面對困難也不輕易放棄;反之,自我效能低落的學生,常在學習初期就選擇逃避、退縮,甚至在未曾嘗試前就認定自己無法成功。

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可由以下四個來源建立:(1)實際成就經驗;(2)替代經驗(觀察他人成功);(3)言語鼓勵;(4)情緒狀態控制。

📘應用原則:
1.任務分段成功經驗:設計可逐步達成的小任務,讓學生在過程中累積實際的成功經驗,建立信心。
2.同儕模範學習:透過同儕示範、分享學習歷程與成功案例,增加學生「如果他能做到,我也可以」的效能感。
3.語言與情緒支持:教師給予正向鼓勵與情緒安撫,幫助學生面對壓力情境時,維持心理穩定與學習意願。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