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6 管理理論的多元觀點:社會、環境與行為的整合分析
管理理論的多元觀點:社會、環境與行為的整合分析
在全球化與組織多元化快速發展的今日,企業要在激烈競爭中生存與成長,管理能力的優劣成為關鍵因素。然而,何謂「有效的管理」?其定義與衡量標準,會隨著文化、政治、社會制度與經濟結構的不同而變化。學術界為了深入理解這些差異,逐漸發展出多種管理研究模式,其中以「社會經濟模式」、「生態環境模式」與「行為模式」最具代表性。
一、社會-經濟模式(Social-Economic Approach)
1. 代表人物與背景
本模式由 Harbison 與 Myers 提出,代表作為《工業世界之管理》(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ial World, 1959)。他們的研究背景深受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的挑戰與機會所啟發,特別是企圖找出「管理因素」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聯性。
2. 三大核心變數
Harbison 和 Myers 提出,國家經濟發展績效的關鍵在於企業管理人才的三項社會與制度性條件:
(1)企管才能之運用密度:指一個國家能否善用已有的管理人才,讓他們處於能發揮專業能力的位置。
(2)企管權威之發揮程度:管理者是否能擁有足夠的授權來執行決策、指導團隊、推動創新。
(3)企管人員之社會地位:在一個社會中,管理職位是否受到尊重與重視,將影響人才是否願意投入管理領域。
3. 模式意涵
此模式強調「管理人才制度化」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與制度能支持管理人才發揮影響力,則該國更有機會實現穩定且持續的經濟成長。
二、生態環境模式(Ecological Approach)
1. 代表人物與背景
此模式由 Farmer 和 Richman 提出,其代表性著作為 “A Model for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Management”(1964)。他們致力於探討管理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尤其強調「制度與文化背景」對管理模式的塑造作用。
2. 外在環境的影響路徑
Farmer 和 Richman 強調,企業經營不是在真空中進行,而是深受一國整體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教育制度、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文化價值觀、經濟政策
這些「總體環境」會影響企業的管理邏輯、制度設計與經營策略,進一步影響企業績效,甚至波及整體經濟發展。
3. 模式意涵
該模式提醒我們,不能單靠「最佳實務」移植來改善管理,反而要根據本地社會背景,設計在地化、適應性高的管理制度。例如,西方強調個人主義與目標導向,未必適用於講究人情與關係的亞洲文化企業。
三、行為模式(Behavioral Approach)
1. 代表人物與背景
此模式由 Negandhi 和 Estafen 提出,發表於1965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主張透過行為與價值系統來理解企業管理的運作邏輯。
2. 管理過程的三層面
他們將管理影響力拆解為以下三個層次:
(1)管理哲學(Management Philosophy):企業內部信奉的經營理念,例如效率至上、以人為本或創新優先等。
(2)管理程序(Management Process):日常的組織流程與制度規範,包括決策流程、人事制度、溝通機制等。
(3)企業績效(Enterprise Effectiveness):實際的產出與經營成果,如利潤、創新、顧客滿意度等。
3. 模式意涵
該模式著重於企業內部的文化與制度運作,認為即使面對相同的外部環境,不同企業可能因為管理信念與程序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績效表現。這提供了「行為差異性」的解釋視角。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