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揭示了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因為群體影響而不願提供幫助的現象。 1964年,紐約的一起凶殺案震驚全美。一名女子深夜回家途中遇害,儘管她發出了尖叫聲並呼救,周圍至少有36位鄰居聽到,但無人出面協助或報警。這起事件成為社會心理學中研究旁觀者效應的重要契機,Darley 和 Latane(1968)基於此展開了系列實驗,試圖解釋為何人們在面臨緊急情況時,越是多人在場,反而越不會採取行動。
一、旁觀者效應的現象與關鍵因素
旁觀者效應是指當人們身處群體中時,比起單獨行動,他們更不願意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他人。Darley 和 Latane 的研究發現,旁觀者數量的增加會顯著降低每個人採取行動的可能性。以下是影響旁觀者效應的四大主要因素:
1.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當緊急情況發生時,情境往往不明朗,這會導致個體不確定是否真的需要幫助。他們會觀察其他旁觀者的反應,若看到其他人保持冷漠,自己也會選擇不行動,形成一種「集體無知」。
2.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當現場人數增多時,每個旁觀者感受到的責任感就會降低。人們可能認為「其他人會幫忙」,因此減少了自身行動的動機。
3.社會參照(Social Referencing)
個體在緊急情況下往往依賴群體的反應來判斷該如何行動。如果其他人都不採取行動,這會進一步加強不作為的傾向。
4.從眾行為(Conformity)
人們傾向於跟隨多數人的行為,尤其當情境不明確或面臨壓力時。他們不希望與群體意見相左,從而選擇被動旁觀。
二、助人行為的五階段歷程
Darley 和 Latane 提出了助人行為的五階段模型,這一框架揭示了在決定是否伸出援手的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可能障礙:
1.注意:旁觀者需要注意到異常情況的發生。
如果環境嘈雜或分心,可能會錯過關鍵訊息。
2.解讀:旁觀者需要判斷這是否真的是緊急情況。
例如,如果情境模糊不清,旁觀者可能不會認為需要介入。
3.承擔責任:旁觀者需要意識到自己有幫助的責任。
責任的分散往往會導致人們認為「別人會去處理」。
4.判斷能力:旁觀者需要具備適當的知識或技能來幫助他人。
若認為自己無法有效協助,可能會選擇不介入。
5.行動:旁觀者需克服心理壓力,付諸實際行動。
即使有幫助意願,也可能因為害怕失敗或其他壓力而止步不前。
>三、相關理論模型
1.社會生物學理論(Sociobiology)
Wilson(1975)提出,個體的助人傾向與基因的延續有關。人們更傾向於幫助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這被稱為「親屬選擇」(Kinship Selection)。
2.同理心-利他主義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
Batson 等人(1991)認為,同理心是促進助人行為的重要動機。當個體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會更願意提供幫助。
3.負面情緒消除模型(Negative State Relief Model)
Cialdini 等人(1987)提出,幫助他人可以減輕自身的負面情緒,進而讓自己感覺更好。因此,在個體情緒狀況較差時,助人行為可能會增加。
4.威脅自尊模型(Threat-to-Self-Esteem Model)
Nadler 和 Fisher(1986)認為,助人行為與自尊密切相關。當幫助可能會威脅個體的自尊時,他們可能選擇拒絕提供協助。
四、實驗與應用
Darley 和 Latane 的實驗表明,旁觀者效應不僅存在於理論中,也在實驗室中得到了驗證。例如,他們發現:
當只有一名旁觀者時,85%的人會立即採取行動。
當旁觀者人數增至三人時,採取行動的比例降至62%。
當旁觀者達到六人時,僅31%的人會付諸行動。
這些結果揭示了人數增加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並進一步證實了責任分散和從眾行為的影響。
五、如何減少旁觀者效應?
1.明確責任:在緊急情況下,直接指派特定的人採取行動,例如:「你去打電話求助。」
2.提升意識:透過教育和宣導,讓更多人了解旁觀者效應的影響,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伸出援手。
3.培養同理心:促進人們對他人處境的理解,從而增強助人行為的動機。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