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Peters 教育作為「工作-成效」的觀點


Peters 教育作為「工作-成效」的觀點
教育是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活動,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一種深具目的性的工作。在這個背景下,英國教育哲學家 R. S. Peters 提出的「教育是一種工作-成效」的觀點,為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核心內涵提供了重要的指導。這一觀點不僅強調了教育活動的計畫性與有效性,更注重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與責任。

一、「工作-成效」概念的核心內涵
Peters 的「工作-成效」觀點將教育視為一種有計畫、有意圖的活動,其核心在於活動的目標和成果。具體而言,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個關鍵要素:

1.活動的意識性
教育活動的參與者需要充分了解活動的目的及內容,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意義。這意味著,教師需清楚地規劃課程並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的價值。

2.活動的持續性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動。例如,語言學習或價值觀的養成需要時間的積累,單靠臨時的教學活動無法實現真正的目標。

3.活動的成效性
教育的成效不僅體現在完成某項任務,更在於學習者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技能並內化為價值觀。有效的教育活動應在結果上能夠衡量其對學習者的長期影響。


二、「工作-成效」觀點對教育的影響
Peters 提出的「工作-成效」觀點不僅限於理論層面的討論,還對實際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具有深遠的啟發。以下幾個方面尤為值得關注:

1.對教育目的的影響
Peters 強調教育應注重「程序原理」,即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而非僅僅看重結果。這一點對於當前以成績為核心的教育評估模式提出了挑戰,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兼顧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

2.對教師角色的影響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這要求教師明確自己的職責,並在教學中展現熱情與專業精神。例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並積極參與其中。

3.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教育活動需要多樣化的方法來實現有效的學習。Peters 認為,單一的講授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教師應探索包括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和實驗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策略。

4.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教育內容需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匹配,同時兼顧價值觀的傳遞。例如,教育活動應注重知識的應用性與生活的關聯性,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

三、實踐中的應用與啟示
基於 Peters 的理論,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得出以下具體的應用建議:

1.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的培訓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幫助教師掌握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和學生評估等核心技能。同時,教師應具備持續學習的精神,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

2.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設計多樣化的學習經驗。例如,在語文課中,教師可結合閱讀、討論與創作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

3.教育評估的創新
評估方式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非僅僅聚焦於分數。教師可以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手段,如觀察記錄、項目展示和自我反思,來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