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組織無回應力的病態現象


組織無回應力的病態現象
一、緒論:
在當今社會中,不論是公私部門,組織皆與外部環境有密切的互動關係。這種互動不僅涉及組織的生存,還與其能否滿足外部需求、獲得支持並進一步拓展其業務息息相關。但當組織未能正確、及時回應其外部環境時,便可能引發所謂的「無回應力(unresponsiveness)的病態現象」。

二、公私部門組織的外部回應機制:
公共部門透過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財來滿足民眾需求,同時受到民眾通過稅收、選舉等方式的回饋。私有組織則透過市場機制提供商品或服務來贏得消費者的支持。然而,公私部門都面臨著需與外界建立不僅基於直接利益的關係,還要考慮到社會責任和公眾形象的建立。

三、科層組織的權力膨脹與其後果:
科層組織作為工業社會的一大主要組織形式,雖提升效率,卻也伴隨著權力膨脹問題。權力過於集中或分散,均可導致監督困難,而缺乏適當的制衡。例如,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即為制衡過度權力膨脹的策略。

四、增強科層組織的回應力之策略:
傳統的官僚體系可能受到批評為缺乏回應力。代表制官僚組織(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中性能力(neutral competence)的培養、擴大裁量權等方式都可視為增強其回應性的手段。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特殊利益與公共利益,以達到真正的回應。

五、組織回應力與專業技能及道德問題:
組織能否主動控制或僅回應外部環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組織成員的道德觀念和承諾。缺乏道德承諾或辯證思考的組織成員可能導致回應力的低下。

六、結論:
回應力是組織生存和成功的關鍵因素。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組織必須能夠靈活應對,同時保持其核心價值和原則。透過深入的辯證思考,組織可以在特殊需求與一般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從而達到真正的回應,避免陷入「無回應力的病態現象」。

以上是對組織無回應力的病態現象的重點整理

關鍵字:
By 國考小幫手Youtube頻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