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衝突理論學派


衝突理論學派
教育社會學三大派別
衝突理論認為社會是由不同的團體和階層所組成的,這些團體和階層之間有不同的利益和資源,而這種利益的不均和資源的分配不均會導致衝突,特別是在1960年代末期,當時的社會動盪和變革使得這一理論更加受到重視。
一.衝突理論要點:對立、衝突、變遷、抗拒
1.對立:在社會中,由於資源和權力的分配不均,不同的階層和團體之間存在著利益的對立。這些對立可能基於經濟、政治、文化或其他社會因素。
2.衝突:當這些對立的利益不能被和平解決或達到妥協時,可能會發展成為公開的衝突。衝突可以是非暴力的,例如抗議或罷工,也可以是暴力的,例如暴動或戰爭。
3.變遷:衝突和對立可能導致社會結構和組織的變遷。這些變遷可能包括政策的修訂、政府的更迭、新的階級或團體的興起、或既有階層和團體的地位改變。
4.強制:為了維護其權力和地位,支配階層可能會使用強制的手段來確保其他階層和團體的合作或服從。這些強制的手段可以是法律、經濟制裁、暴力威脅或其他形式的控制。

二.主要理論及學者:
1.馬克斯(K.Marx):馬克思的社會分析主要著眼於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和擁有生產資料的階級之間的鬥爭。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擁有生產手段的階級)與無產階級(工人階級)之間的基本利益是根本對立的。他還認為這種衝突會導致社會革命,最終達到一個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2.達倫道夫(Dahrendorf):衝突不是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而是權威關係中的角色和位置導致的社會衝突。其理論核心在於,社會中的各個位置都有其相對的權威。
3.再(複)製理論:新馬克斯主義:這是一系列基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強調如何通過教育和文化再製資本主義的統治。
 (1)包爾斯與金提斯(Bowles & Ginits)的社會再製:將資本主義的教育體制視為再製社會階級的工具。
 (2)布迪爾(bourdieu)的文化再製:將教育視為再製文化資本的工具。
 (3)伯恩斯坦(B. Bernstein)的霸權再製認為,統治階級透過教育和大眾傳播工具,再製其文化和價值觀。
 (4)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權再製則認為,統治階級不僅透過政治的強制力,還需要操縱文化工具(如教育和大眾傳播)來維持其統治。
4.抗拒(抵制)理論:研究被壓迫者如何反抗和抵制上層的統治。
 (1)吉洛斯(Giroux)強調反抗理論的意志論特質,提出「邊界教育學」,將教育的焦點從主流移向「他者」和「異己性」。
 (2)艾波(Apple):從衝突的角度研究學校內的社會關係。將知識確定為「官方知識」,而這些知識往往隱含有壓迫和不平等的意識型態。
 (3)威里斯(Willis):在《學習成為勞動者》中描述了勞工階級學生如何抵制學校文化,並最終選擇成為勞工的過程。

5.批判教育學:認為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還是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的鬥爭場所。
 (1)Paulo Freire:《受壓迫者的教育》強調教育是一個解放的過程。
 (2)Henry Giroux:強調教育應該是一個民主化和解放的過程,並反對商業化和標準化教育。
6.柯林斯(Collins)新韋伯主義:認為教育體制是一種文化市場,學位和資格是社會地位和工作機會的標誌。
7.華勒(P.WillisW.Waller)師生衝突論:衝突是由於師生的社會地位差異和學校文化所引起的。
8.依賴理論:依賴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和制約,形成一種依附關係。
9.世界體系:Immanuel Wallerstein 的世界體系理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一個互相依存的整體。核心國家利用其資本和技術優勢,壟斷經濟利潤,而邊陲國家則提供原料和廉價勞動力。

三.衝突理論的三大假設
這三大假設是衝突理論的核心觀點,將社會看作是由不同利益、權力和價值觀念所組成的競技場。這與功能主義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者認為社會結構和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1.內在的基本「利益」:
衝突理論認為,每個人或群體都有其自身的利益,這些利益可能與其他人或群體的利益相衝突。這種觀點與經濟學中的「自利」觀念有關,但在衝突理論中,它不僅僅是經濟利益,還包括權力、地位和認同等多種利益。
2.權力的核心地位:
衝突理論認為,權力是社會關係的基石,人們之間的衝突往往源於權力的爭奪。權力不只是掌握資源的能力,也包括制定和解釋規則、標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
3.價值共識的工具性質:
衝突理論認為,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往往反映了掌握權力的群體的利益。這些價值觀念被用作合法化和維護這些群體的權力地位。這與馬克斯主義中的「意識形態」觀念有相似之處,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工具,用以服從下層階級。

四.衝突理論在社會階層化的論點
1.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1)教育的符號資本:柯林斯認為,教育提供了一種「文憑制度」,這不僅是知識的象徵,而且是社會地位的象徵。獲得更高的學歷意味著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
 (2)文憑的排他性:教育制度通過限制文憑的發放,創造了社會的排他性和階層化。這種排他性使得高學歷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增加了其價值。
 (3)教育與職業的匹配:教育的主要社會功能是為職業市場做好分類和選擇,確保高地位的職業由高學歷的人擔任。
2.鮑渥斯 (Samuel Bowles) 與季廷斯 (Herbert Gintis):
 (1)學校與資本主義的再製:他們在著作《學校與社會》中認為,學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要功能是再製現有的社會和經濟關係。
 (2)隱藏課程:學校不僅僅教授學術知識,還有一個「隱藏課程」,培養學生接受資本主義工作價值觀,例如服從、競爭和時間觀念。
 (3)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他們認為,教育不是經濟流動的主要途徑,而是經濟制度決定教育制度。在資本主義下,學校培養的是適合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勞動力。


五.衝突理論在教育方面分為兩大派別
1.馬克斯的觀點在教育領域:
 (1)認為教育制度是維護資本主義和階級結構的工具。例如,教育可能被用來再製社會的階級差異,培養工人階級適應資本主義的工作價值觀。
 (2)他關心教育如何傳遞意識形態,使學生接受現有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
 (3)馬克斯學派認為,通過改革或革命,教育制度可以被改造,成為推動社會正義和平等的力量。
2.韋伯的觀點在教育領域:
 (1)強調教育的「合法性」。例如,憑什麼教育機構有資格授予學位,而這些學位又如何被社會認可?
 (2)關心教育如何提供或限制個體的社會流動機會,例如,如何透過教育系統的選擇和分流,影響個體的未來職業和社會地位。
 (3)韋伯學派強調,教育不只是經濟因素的反映,它還與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緊密相關。

以上是對衝突理論學派的重點整理
記得分享、訂閱、小鈴噹。就不會錯過更多的精彩內容。

關鍵字: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