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競租行為(rent seeking)


競租理論(Rent Seeking Theory)
競租理論出自1967年杜洛克(Gordon Tullock)所提出了著名的「競租理論」(rent-seeking theory),克魯格(Krueger)則在1974年最先使用了「競租」(rent-seeking)一詞。
該理論主要探討的是經濟個體為了爭奪經濟租,利用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行政程序等手段從而進行的非生產性活動。
根據競租理論,競租活動會導致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率降低,因為競租的成本包括了所有爭奪經濟租所花費的成本。
例如政治活動、游說、法律訴訟、行政程序等,這些成本並沒有產生新的價值,卻消耗了社會資源。

杜洛克的「競租理論」中,所謂「經濟租」
1.指在市場中一種超額的報酬或額外的收益,不是因為生產者的投入或技能,而是因為外部因素(如政府管制、壟斷地位、自然資源等)而獲得的收益。
2.政府可以通過管制、特權授予、配額等手段,創造或維持一些企業或團體的獨占地位或特權,從而產生經濟租。

重點整理:
1.競租理論主要探討的是經濟個體為了爭奪經濟租,利用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行政程序等手段從而進行的非生產性活動。
2.競租活動會導致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率降低,因為競租的成本包括了所有爭奪經濟租所花費的成本,這些成本並沒有產生新的價值,卻消耗了社會資源。
3.競租成本等於競租所獲得的經濟租,競租活動所得之經濟租對於經濟社會中的總支出並無增加。

4.競租活動會削弱市場競爭和創新,因為它可以通過政治力量而不是市場競爭來實現競爭優勢。
5.競租理論對於理解政治經濟學以及市場失靈等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影響,為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導意見。
6.在民主政治體制運作上,就會有各種策略已影響政策過程,例如政府許可制度、稅收政策、市場管制等,從中牟利,便產生競租(Rent seeking)。

7.官僚失靈是指政府官僚在執行任務時失敗或出現問題的情況,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尋租行為所導致的。
8.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觀察,層級節制中的「尋租」問題,指的是:私利追求者與政府代理人之間資源交換問題。
9.「租」係指提供自然資源所獲得的報酬,可引申為「經濟利益」的意思。

以上是對競租理論的重點整理
記得分享、訂閱、小鈴噹。就不會錯過更多的精彩內容。
隱藏指引

一.何謂尋租?
尋租(Rent-Seeking)是指個人或組織試圖透過操控公共政策或規則來獲取經濟利益,而非透過生產或創造新的價值來獲利。例如,企業可能透過遊說政府增加關稅或取得壟斷許可,以排除競爭者並從中獲取超額利潤。這種行為本質上會導致資源的非生產性分配,並損害社會福利。

二.尋租的源頭
尋租行為的源頭通常可以追溯到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的干預與資源分配權力
當政府掌握大量的資源分配權力(例如補貼、進口配額、壟斷許可等)時,就為利益團體提供了尋租的動機,因為通過影響政府決策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回報。
2.制度不完善或透明度不足
當制度不透明或缺乏良好的問責機制時,尋租行為更容易滋生。例如,腐敗、官僚壟斷或缺乏競爭的市場環境,都是尋租行為的溫床。
3.利益驅動與理性選擇
尋租者的行為本質上是基於理性的利益驅動。相比於創造新的價值,影響政策以獲得特殊待遇通常需要更少的投入,卻能帶來更高的回報。

三.尋租的本質
1.非生產性資源競爭
尋租行為並不創造新增的經濟價值,而是通過改變分配方式來重新劃分既有的蛋糕,甚至會導致蛋糕縮小。例如,遊說資源的耗費可能取代原本可用於創新的投資。
2.社會成本的增加
尋租會引發資源錯配,導致社會總效益下降。這些行為可能包括昂貴的遊說活動、政策的不當設計,甚至阻礙市場的公平競爭。
3.經濟效率的損失
尋租本質上是對市場效率的干預,使得資源未能流向最具生產力的用途,進一步削弱經濟增長。

標籤: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